加入书签

移除书签

设置背景

上一章

章节列表

下一章

第三十八章 太子(2)

作品:《 我在现代留过学

       群臣既签押已毕,便再次分列两班,集体持芴而奏:“臣等敢奏皇太后殿下、皇后殿下……”



       “臣等今日,尚有国事,欲陈两位殿下之前……”



       此时,帷幕之中,向皇后已经在后殿之中,换上了皇后舆服。



       皇后舆服和皇太后舆服,大体上相差无几,只在具体形制和规格上,略减皇太后舆服五分之一。



       依旧是两博鬓,依然是四龙九凤冠。



       此时,两后并坐于福宁殿内东、西两侧,在空间上,向皇后的位子,比高太后的位子,稍微靠后了半步。



       而赵煦则站在了向皇后身旁。



       这是他争取来的——本来,他应该是被人抱着,放到帷幕旁。



       就和他上上辈子那样。



       然后再被人抱着,放到宰臣面前,去接受宰臣礼拜和道贺。



       但现在,赵煦通过自己的努力,成功的站到了向皇后身旁——很简单,发挥小孩子的特色就可以了。

m.quanzhifashi.com

       只要他一直跟着向皇后走,就没有人能将他和向皇后分开。



       而无论是高太后,还是向皇后,都没有干涉他的行为。



       高太后是不愿,向皇后则是欢喜都来不及!



       听着宰臣们的话,帷幕之中,高太后看了一眼向皇后,然后就问道:“诸位髃臣,还有何事?”



       便听群臣奏道:“去岁之时,三省曾同奉陛下旨意:皇子延安郡王当明春出阁!”



       “今,皇子延安郡王既移殿御前,臣等又闻,市井有言:皇子延安郡王纯孝、笃礼、好学,可堪社稷!”



       “臣等惶恐,敢奏皇太后殿下、皇后殿下:宜当皂建太子,以系天下!”



       帷幕内,高太后微微颔首,看向向皇后:“皇后以为呢?”



       “新妇全听娘娘慈旨!”向皇后起身,头上沉重的凤冠摇动着,盈盈一礼,无数珠饰摇晃。



       “既如此……”高太后沉声说道:“便请诸位髃臣,上劄子于御前,待皇帝批示!”



       于是,高太后身旁的内臣粱惟简,奉高太后旨意,出了帷幕,到了殿中,取来了群臣签押的劄子。



       整个过程,赵煦只是站在向皇后身旁,静静的看着。



       看着这和他上上辈子所见的完全不同的殿中气氛和人物。



       他微微扭头,看到了在御榻上,紧闭着双目的父皇。



       他的母亲朱德妃不在,国婆婆也不在这里。



       同样的,雍王赵颢也不在这里。



       他不必再目睹,赵颢那声嘶力竭的攀扯着帷幕的样子。



       也就不必再要嘉王赵覠,将赵颢从这里拖出去。



       于是,赵煦轻轻握着自己的手。



       只有他知道,这一切,是他努力的结果。



       ……



       群臣的劄子,先被送到了高太后面前。



       高太后看完,吩咐粱惟简:“送去给皇后过目!”



       现在,皇帝依然昏睡。



       皇后可以代表皇帝,过目群臣所请。



       当然,最终,还是需要皇帝点头首肯。



       最重要的是:高太后已经知道,从现在开始,皇六子延安郡王就成为了天下的新主人了。



       而如何教育他,如何让他走上正轨,如何让他行正道。



       就成为了高太后,首先要考虑的问题。



       她已经明白,皇子是极聪明的。



       《春秋》之义,哪怕是她这个大人,尚且难以读通,尚且难以阐发其中要义。



       但皇子却已经能够对《春秋》的经义,发表一些看法和意见。



       屡屡阐发‘仁圣’之问,屡屡提出‘聪哲’之见。



       于是,连翰林学士曾布,也在她面前夸赞说:皇子聪俊仁圣,自古罕见,臣窃见皇子文字,虽汉明少时不过如此……”



       高太后读过史书,自然知道,曾布所指的汉明是谁?



       那可是史书上的千古名君!



       开一代文治之先河,垂为百世之君。



       其在位时,轻徭薄赋,抚恤百姓,安定天下,四夷宾服。



       恰好,史书记载,汉明帝十岁通春秋!



       如今,皇子虚岁十岁,亦能通春秋!



       这让高太后的内心,不由得升起期望来。



       章献明肃抚养仁庙珠玉在前,而仁庙为政,高太后是亲眼所见的。



       真太平官家,社稷主也!



       若她也能培养出一位大宋明帝,百年之后,到了永厚陵里,见先帝于九泉之下,亦能无愧!



       故而,如今的高太后,开始非常注重,她在赵煦面前的作为和表现出来的态度。



       这是曾布的建议。



       “皇子年幼,笃礼恭孝,实天下幸事也!娘娘垂为皇子太母,臣窃以为,更当以身作则,为皇子榜样!”



       “诗云:雍雍在宫,肃肃在庙!”



       “圣人之意,尽在其中矣!”



       曾布的话,彻底说进了高太后心中。



       于是,当时,高太后就命人赐给曾布一块玉牌。



       心里面那点对曾布的意见,早就飞到了九霄云外去了。



       向皇后却是有些受宠若惊,诚惶诚恐的对高太后谢道:“新妇一切皆唯娘娘慈旨是从!”



       她本想着,看也不看那劄子,直接让人送还回去。



       可抬头看到了那个正眼巴巴的看着她,可怜、委屈的孩子。



       向皇后顿时心中一软。



       终于是代替了这個孩子,看了一下那劄子的内容。



       很简单,很干净的文字。



       正是如此,没有留下任何空隙和可供人利用的地方。



       而宰执签押的花字,也都是规规矩矩,没有任何错漏。



       向皇后放下心来,便命人将劄子,送归高太后处。



       高太后自然清楚的看到了这一切。



       但她也没有多想,更不愿意去多想,也不可以多想——向皇后如今可不仅仅是皇后!



       她还是皇子、以后的太子、将来的天子的嫡母!



       不是有名无实的嫡母。



       而是实实在在的,得到了皇子孝笃、亲昵,也得到了德妃朱氏当面亲口交托皇后抚养、教育和照顾的嫡母!



       自古以来,母以子贵,子以母贵!



       皇子的地位,因向皇后而拔高。



       而向皇后的地位,则将同样因为皇子变成太子、天子而不断拔高。



       于是,高太后接过粱惟简递回来的劄子,然后对帷幕外的宰臣们说道:“老身与皇后,已经大体赞同诸位髃臣的奏请,只待官家醒转,便着人报与官家!”



       “在官家未醒之前,还需请诸位髃臣,仿治平故事,留宿于此!”



       帷幕外的群臣,当即集体持芴而拜:“臣等同奉皇太后殿下、皇后殿下旨意!”



       便一个个如同木头一样,笔直的矗立在殿中。



       高太后见了,连忙吩咐粱惟简:“且去命人,给诸位髃臣赐座!”



       这是题中应有之义!



       士大夫与天子共治天下!



       君前做事,自当有坐。



       群臣纷纷称谢,然后按着班次,分作东西两府,各自持芴敬坐。



       自然,高太后也不会让他们安坐。



       于是,对帷幕外的群臣道:“却是要叫诸位髃臣知道,皇子延安郡王,不仅纯孝笃礼,自皇帝服药后,便日抄佛经两卷,日送福宁殿中,为皇帝祈福,兼为老身、皇后、德妃祈祷!”



       “更是好学精俊,不止读通《论语》、《孝经》,甚明圣人之义,更求学于老身之处,老身尝命有司以《春秋》付之,不意皇子聪俊至极,不止尝读《春秋》圣人微言大义,犹能阐发仁圣聪哲之言!”



       “老身尝以皇子之言,付学士院曾学士,学士观之,赞曰:皇子聪俊仁圣,自古罕见,臣窃见皇子文字,虽汉明少时不过如此!”



       “老身妇孺之辈,不明圣人经义,然则皇子所为,却是需要告知诸位髃臣!”



       说着,高太后就命人,将赵煦这些日子来,抄写的佛经,一卷卷的从御前取来,送去与帷幕外的宰臣传阅。



       又命人去庆宁宫里,取来赵煦所献春秋经义文字。



       宰执群臣,先是传阅了赵煦所抄佛经。



       因为赵煦这些天,每天都献佛经两卷于御前。



       所以,群臣得以人手分得一份还要多。



       大家各自拿着经书,看着那一行行端正的馆阁楷书,每个人都是赞叹连连。



       王珪的幞头下,汗如雨注。



       他已经不敢想,他那日昏了头做的蠢事,若是被人知道,会是个什么下场了?



       便是都堂上的那一句失语,恐怕也会被人拿来大做文章——皇子纯孝笃礼好学如此,你王珪身为左相,居然充耳不闻,视而不见?



       往轻里说,也是一个枣膏昏钝、尸位素餐的评价。



       若是上纲上线,一个阴持两端、不顾大义的帽子,就能扣到他脑袋上。



       司马君实和文宽夫,肯定会拿他做文章。



       邵伯温说不定,会给他编排出一堆的丑事。



       王珪听着,群臣在他左右的称颂声和赞叹声。



       内心的惶恐与忐忑不禁又重了一分。



       好在,这个时候高太后命人来给群臣赐茶。



       王珪终于得到了一丝喘息的机会。



       一口热茶汤下肚,他紧绷的心情,终于放松了一分。



       可没有多久,从庆宁宫取来的皇子经义圈注和文字,又给了他重重一击!



       市井传说是真的!



       看着那经书之上,和佛经上相同笔迹的小楷。



       尤其是,皇子在郑伯克段于鄢那一段旁,以纸条所贴,阐发的仁圣之见,聪哲之问,就像一道道雷击,打向王珪。



       王珪的身体,顿时摇摇欲坠。



       一个踉跄,他竟跌坐在了木墩上。



       左右内臣,连忙上前,前去查看。



       就连帷幕之中的高太后与向皇后也被惊动,纷纷问道:“究竟何事?”



       当听到是左相郇国公王珪不小心跌坐到了木墩上。



       高太后和向皇后,当即关切的慰问了王珪,更命了国医去给王珪察看身体。



       左相,乃是髃臣之首,官家肱骨,当然要给体面,也必须体面。



       不过,无论是高太后,还是向皇后,都已经察觉到了一些不太对劲的地方。



       王珪是三朝老臣!更在国朝大臣之中素以知礼明礼著名!



       治平年间,濮议之争,王珪就是皇伯派的领袖。



       一个如此知礼著称的大臣,怎么就会在殿前失仪了?



       不管是高太后,还是向皇后,都在心里有了想法。



       只是,如今最紧要的是立储,是待皇帝醒来。



       其他事情,以后再说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