加入书签

移除书签

设置背景

上一章

章节列表

下一章

第两百九十四章 吕公著的提醒

作品:《 我在现代留过学

       就在汴京城被《三国演义》的连载而轰动的时候。



       蔡京通过了《汴京新报》,刊载了一条开封府的公告。



       公告内容很简单。



       僧录司群吏不肖,本府奉诏刷新吏治,所以面向全汴京、整个开封府,招考僧录司吏员,一旦选用,月俸加月禄不低于六贯。



       顿时,整个汴京城轰动。



       须知,这可不仅仅是有史以来,第一条刊载在小报上广而告之的官府公告。



       同时,这也是有史以来,官府第一次面向社会公开招录吏员!



       两个第一,打破了无数过去的规则。



       也动摇了胥吏家族的根基。



       然而,汴京城的那些胥吏家族,还没有来得及想好如何阻止。



       来自士林的声音,就让这些人,被迫偃旗息鼓了。

http://m.quanzhifashi.com首发

       太学的学生,还有在汴京城备考的士人们。



       对于此事大唱赞歌!



       这还不算什么,关键联动了士大夫。



       无论是在京待阙的官员,还是在京任职的官员,也都对开封府的这个行为大加赞赏!



       彼此联动之下,让那几个胥吏家族,根本不敢有半点反抗的心思。



       士人和官员的反应,自然很好理解。



       大宋的文官们,对胥吏的痛恨不是第一天了。



       而是百年为单位,铭刻下来的血海深仇!



       那一句:胥吏皆曰可杀!



       可不仅仅是选人在说,京官、朝官也在说。



       便是都堂上……也有一个深受胥吏之害,正欲发泄的大佬!



       这些力量搅合在一起,加上汴京新报的威力。



       很快从民间到朝堂,都是赞歌。



       于是,蔡京的公告,非但没有给他惹来任何麻烦,反而赢得了士林上下的一致称赞。



       无论新党,还是旧党,都说:蔡元长可为社稷才也!



       …………



       司马光慢慢的给自己煮好了茶汤,在他令厅里的官吏,也渐渐熟悉了这位新任执政的脾气。



       虽然年纪大了,身体也不算好。



       但他无论什么事情,都不喜欢让人帮他做。



       这可能是在陈州的经历,让他如此,也可能是他一直以来养成的习惯。



       总之,这位名满天下的执政,为人严肃刻板,做事一板一眼,算是都堂里最难伺候的大臣。



       可在同时,他也是最好伺候的大臣!



       为什么?



       因为只要顺着他的意思做事,那么所有人都将发现一片新天地!



       都堂上的官吏,不是从地方上千军万马杀出来佼佼者,就是那些在汴京城里混了几代人的老油条。



       哪里还不懂这些道理?



       所以,司马光虽然才刚刚上任,但却已经在悄无声息之间,就被他身边的人把脾气摸得清清楚楚。



       于是,司马光很快就发现,他身边全是好人。



       茶汤很快就被煮沸,乳白色的汤液,散发着茶叶的清香,让人闻着就精神一振。



       拿着玉勺将浮沫撇去,再将犹如白色的茶汤,舀到茶盏中。



       司马光就坐下来,端着茶盏,正要喝茶。



       在这个时候,一个官吏拿着一张贴子来到他面前,拜道:“省佐,此乃右揆的帖子!”



       司马光点点头,接过那张帖子,打开一看,却是吕公著请他到都堂的右厅议事的公贴。



       宰相召集执政议事,在元丰时代,必须有旨意才行。



       但当今官家即位,两宫听政后,便慢慢放开了这方面的限制。



       上个月,两宫更是以诏书明确了,宰相可以召集包括执政、六部有司在内的大臣议事的条贯。



       这自然是为了,让都堂宰执,更好的协助两宫处理上上下下的琐事。



       毕竟,两宫不似先帝,对于国政事无巨细都想插一手。



       当今官家又年幼,虽然已经可以独力处置许多事情。



       可他终究还要学习、长身体。



       所以只有大事,或者涉及先帝的政策、法令的事情,他才会参与进来。



       其他时候,这位陛下,就是读书、休息而已。



       将公贴交给一个官吏,命其收入令厅的文牍之中。



       司马光就将幞头戴好,然后走出自己的令厅,来到吕公著所在的右厅。



       “君实来了……”吕公著看到司马光走进来,连忙起身迎接。



       对于司马光,吕公著还是很敬重的。



       将他请到客座上坐下来,又让下面的人奉来茶水。



       吕公著这才说道:“不知道君实,可听说了开封府奉圣旨,欲以考核招录吏员一事?”



       司马光点点头,此事他自然知道,不仅仅知道,还公开赞扬过。



       胥吏该死!



       这是他在陈州的血泪教训!



       特别是他回京后,坊间传说的那些他在陈州,被几个胥吏搞得焦头烂额,最后不得不杀人立威的事情。



       对他的声望的打击,实在太大!



       去陈州之前,他司马光是天下瞩目的‘救世之能臣’。



       无数人都伸长了脖子,期待着他入朝辅佐天子,还天下一个朗朗乾坤。



       从陈州回来,哪怕是最崇拜、仰慕他的人,对他能不能辅佐好天子,能不能将国政处理好也开始有了疑问。



       也就是他还有着几十年养出来的人望,更有着资治通鉴带来的名望,还支撑起他的声望。



       “某和左相商议过……”吕公著轻声道:“打算遣人去开封府,观摩吏员招录一事……”



       “若是确实可行,左相与某都有意,来年开春在都堂选一司,也效此法!”



       “未知君实意下如何?”



       司马光自然没有任何意见,直接道:“此议甚好!若未来确定可行,当逐步将都堂、六部有司胥吏,皆以考核招录之制用之!”



       吕公著点点头,将一张劄子,送到司马光面前:“既然如此,便请君实在这省劄上签押!”



       司马光接过劄子,看了看上面的文字,确认确实是奏请两宫,允许都堂差人观摩、记录开封府招录吏员,便提起笔来,找到签押的地方。



       然后司马光就发现,在他之前,不止韩绛、吕公著都已经签押。



       章惇、张璪也已经签押,就连西府的李清臣、安焘也都签押完毕。



       他默然片刻,知道,这或许就是现在都堂宰执的排序。



       他是排名最后的那一个!



       而且,这一定是来自两宫的对两位宰相的暗示。



       想着这些,司马光就已经在省劄上签上他的大名:门下侍郎臣光。



       然后将劄子送回吕公著处。



       吕公著接过劄子,看了看司马光的签押,确认无误后就郑重的收起来。



       然后,他看向司马光,问道:“吾听说君实近来在都堂,一直在命人收集刑部的文书……”



       司马光点点头。



       吕公著叹息一声:“君实还是不肯忘记?”



       司马光沉默的看向吕公著,无言就是他的回答。



       吕公著摇了摇头,既对司马光感到无奈,也对其钦佩。



       因为他自问,自己和司马光换位而处,绝做不到这个样子。



       “君实啊……”吕公著叹息着劝道:“汝这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!”



       官家早就明牌了——朕就是天下第一孝子。



       两宫则根本不愿也不肯,冒着和官家情分生分的风险,去动那些先帝的法令、政策。



       特别是那几个德政。



       前不久,刘挚和王岩叟的下场,更是让吕公著内心为之一颤。



       刘挚官声素来很好,也很清廉,为人更是正直。



       王岩叟更有着‘能吏’的名声。



       然而,他们只是碰了一下先帝的‘就配法’,说了几句话。



       就让官家龙颜大怒!



       甚至直接将一个‘结党’的罪名扣在了这两个大臣脑袋上。



       是的!



       吕公著知道,刘挚、王岩叟两人,或许平素走得近了些。



       可无论如何,都没到结党的地步!



       至少现在还没有!



       什么是结党?结党的标准又是什么?吕公著还不清楚?



       可,官家就这么扣了罪名!



       吕公著明白,这就是欲加之罪。



       然而,官家就是要给他们一个结党的罪名!



       他能怎么办?



       当然陪着他一起演戏,一起给刘挚、王岩叟定罪!



       不然呢?



       对抗官家?



       这不是在救刘挚、王岩叟,恰恰相反是在要他们的命!



       也是真正的,让两个人陷入万劫不复之地,更坐实了结党的罪名。



       司马光道:“有些事情,总要有人去做!”



       吕公著摇摇头,他知道的,登州阿云案是司马光的心结。



       特别是随着韩绛改革役法、将除了河北、河东、沿边的保甲法在事实上罢废,又对青苗法开始检讨后。



       过去的很多旧党大臣,转而从要求尽罢王安石新法,变成了‘韩子华做到挺不错的,还是看看再说’。



       新党就更有意思了。



       王安石本人在江宁,一言不发。



       但他常常和韩绛书信往来,虽然信里面只是谈佛论道或者品评诗词。



       但这其实就是在给韩绛背书。



       在都堂上的章惇,更是全力配合、支持韩绛。



       甚至说出了:“役法一日不改,则有一日之患,保甲法一日不罢,则有一日之害!”这样的话。



       新党、旧党的矛盾,因而开始逐渐消失。



       甚至一些过去的旧党大臣,开始说起新法的好处来了。



       譬如在洛阳的韩维,在大名府的冯京,现在都改口了。



       就连朝中的范纯仁、吕大防这样过去认为是旧党骨干的大臣,如今也开始对一些新法做出正面评价了。



       特别是,韩绛成立青苗法检讨司,还将青苗法改了个名目叫:便民低息贷之后,范纯仁就开始积极参与了青苗法的检讨,还给韩绛写了十几条意见。



       所以,现在已经没有了尽罢新法的舆论基础和呼声。



       改良派,或者说调和派占了上风。



       这个事情,吕公著相信司马光也肯定知道。



       所以,他能理解司马光。



       推翻登州阿云案的判决,重塑刑统,是他最后的希望和指望。



       吕公著想了很久,最后说道:“君实啊,此事老夫恐怕帮不上什么忙……”



       “只能是提醒君实……无论如何,必须先和官家沟通!”



       “不得官家点头……此事是做不成的!”



       入朝这么久了,吕公著早就看明白了。



       两宫那边,太皇太后可能还有些自己的想法,但向太后早就是对官家的意见全盘接受。



       而太皇太后是绝对不可能,在没有得到向太后和官家,尤其是官家同意的情况下,对先帝的法令、政策进行什么修改!



       就算太皇太后肯,高家人也不肯啊!



       更何况,官家早就通过不断施恩、怀柔,把皇城司上下的亲事官、亲从官都笼络了。



       御龙诸直,现在干脆就是只听福宁殿号令。



       看看前些天官家生辰吧!



       皇城司上下的贺表,都快堆满了福宁殿的案台。



       而官家连夜批复的文字,更是被那些人供了起来!



       吕公著听说过,就算是一个小小的指挥。



       官家也御笔批答了对方的贺表,还言及其父祖的事迹、追赠的官职。



       在这种情况下,那位官家只要成年,就必然亲政。



       而且这个时间会很快!



       可能过完年就会有大臣上书‘恭请天子御殿亲政’。



       毕竟,能混到待制级别的大臣,没有傻子!



       这从龙拥戴之功,可是惹人眼红的很!



       司马光点点头,对吕公著道:“晦叔放心,老夫知道的!”



       司马光只是犟,也只有在面对王安石的新法的时候才会钻死胡同。



       但他本人,是很清楚的。



       自古以来,大臣想要修改/推翻任何法令、政策,都必须得到天子支持、背书。



       “待老夫准备好,就会亲自请求入对!”



       司马光对着福宁殿方向拱手:“官家圣明,自然能知晓,老夫所言所行皆是一片忠心!”



       吕公著听着,点头道:“如此最好!如此最好!”



       只要司马光不硬来,不直接冲塔。



       那么就算他搞砸了,也还有转圜的余地。



       ……



       司马光回到自己的令厅,然后就一个人坐在了他的私人书房之中,看着那封在去陈州前就一直在写,写到了现在的奏疏。



       同时,他也看着自己这些日子从刑部、大理寺里找到的那些案例。



       一桩桩、一件件,都是荒诞又可笑。



       至少在他司马光看来,这些案子,完全违背了天理人情,也违背了公序良俗。



       然而,那些罪犯,却因为阿云案的判例的缘故,竟可逃过一死!



       他看着这些东西,告诉自己:“还不够……还需要更多……”



       只有案例足够多,才能在御前有足够的说服力!



       这一两天人在外地,要明天才能回家,不太习惯码字的环境,所以更新可能会晚,也会少一些。



       但明天就能把事情办完!明天晚上就可以回家!



       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