加入书签

移除书签

设置背景

上一章

章节列表

下一章

第三百六十八章 优秀的匹配机制

作品:《 我在现代留过学

       元祐元年闰二月丁酉(初九)。



       朝奉大夫、天章阁待制、知成德军刘谨卒。



       光禄大夫、知扬州滕元发加龙图阁待制;正议大夫,知瀛洲谢景温,为宝文阁直学士;朝议大夫、仓部郎中王说出知密州;朝请郎、司门郎中吕陶,为殿中侍御史。



       朝议大夫、司农少卿孔宗瀚,上表乞骸骨。



       诏以孔宗瀚,至圣文宣王之后,循例知济州,从奉孔子祀。



       礼部尚书曾孝宽上书,因以天子读书,首通《春秋》,又《春秋》圣人之经,乞太学置春秋博士,并在将来科举,专以《春秋》为一科。



       赵煦翻看了一下,这些近日来的朝野重要人事任命。



       就将之放到一旁。



       “听说,朝中近来在议论,要给我身边的经筵官们升官?”赵煦问着石得一。



       石得一答道:“确有此事!”



       “集英殿侍读苏颂,将加龙图阁学士,依旧为开封府府街诸县镇公事。”

http://m.quanzhifashi.com首发

       “侍讲孙觉,拟自秘书少监,迁右谏议大夫或者给事中。”



       “侍讲吕大防,拟从兵部侍郎,迁兵部尚书。”



       “集英殿说书苏辙、讲书程颐、吕希哲等,皆有任御史之议。”



       赵煦点点头,这都是题中应有之义。



       也是历代以来的传统。



       所谓得道飞升,鸡犬升天。



       只是,现在的情况比较特殊,赵煦自己还没有亲政,他身边的近臣,就都要逐步掌权了。



       这也算是,都堂方面的示好。



       按照他们的这个安排,再过几年,现在的这些经筵官,就都可以逐步走上高位。



       像吕大防,甚至可以进入西府,出任执政了。



       赵煦只是点点头,没有在这个事情上面表态。



       他也不适合表态。



       “走吧!”赵煦站起身来,说道:“去坤宁殿!”



       明天就是向太后迁居保慈宫的日子。



       换而言之,以后赵煦再想去向太后那边,就得出福宁殿了。



       赵煦到坤宁殿的时候,坤宁殿的大部分器物,都已经搬走了。



       整个殿堂,空落落的。



       赵煦没有让人惊动向太后,自己只身进了内寝。



       便见到向太后跪在内寝的佛龛前,对着菩萨念念有词。



       “母后又在想念皇兄和皇姐了?”赵煦走到向太后身边,然后也跪到她身后的蒲团,对着那佛龛拜了一拜。



       向太后叹息一声,道:“母后是个无福之人……”



       说着,她就掉下眼泪了。



       她这次搬离坤宁殿,最担心的事情,就是她那个可怜的孩子的魂魄,若是回来,看不到她了,会不会伤心?



       “母后莫哭,母后莫哭……”赵煦只能安慰着。



       “儿会降诏,加封皇兄,并命大相国寺、开宝寺僧人,为皇兄祈福的!”



       赵煦说着,就喊道:“石得一!”



       石得一从帷幕外恭身说道:“臣在!”



       “传我的口谕去学士院,请邓学生草诏,以皇兄先帝嫡子,朕之长兄,太后之子,加封为大国之王!”



       “诺!”



       向太后终于放下心来。



       有了王爵,那个可怜的孩子,就可以在九泉之下,在宗庙之中,与列祖列宗同在了。



       于是,她轻轻抱住赵煦,说道:“幸好有六哥在!”



       ……



       隔日戊戌(初十)。



       向太后就正式从坤宁殿,移居保慈宫。



       坤宁殿,将从此封存,直到迎来一位新的女主人。



       向太后移殿,向家、高家还有诸外戚家族的命妇们,纷纷入宫恭贺。



       就连宰执家里的命妇们,也来道贺。



       重新修葺过的保慈宫,和庆寿宫一样,保持了朴素、简单的风格。



       没有了朱砂染色的墙壁和屏风,也没有了铅粉与水银妆点的壁柱。



       一切都变得简单起来。



       当然了,向太后的审美还是在线的。



       所以,这翻修的保慈宫,虽然看着简单、朴素,却也蕴含着禅意和雅致在其中。



       一切器物的摆放,殿中内外的陈设,都自有深意。



       就连太皇太后见了,也忍不住夸了好几句。



       赵煦更是很喜欢这里。



       于是,迫不及待的让人在保慈宫的东阁,给他专门留一个休息的寝殿。



       以后,福宁殿那边,就真的要变成一个纯粹的睡觉的地方了。



       向太后对此,自然是很开心的。



       向家的命妇们,听说了这个事情后,嘴巴都快笑歪了。



       也就是碍于其他家的命妇也都在,不然,恐怕能当场雀跃起来。



       这一天,赵煦在保慈宫里,陪着向太后说话,一直等到了快戌时,才拜辞回到福宁殿。



       回到福宁殿,赵煦在冯景的服侍下洗脚。



       石得一则在旁边,汇报着汴京城里的动静。



       主要是物价方面的波动,赵煦听完后,就让石得一将相关物价,都记录到他命人悬挂在福宁殿的内寝墙壁上的一张纸上。



       那是一张大纸,纸上画着表格。



       表格里是汴京的炭价、肉价、米价还有菜价。



       这是赵煦从汴京新报发行后开始让人做的。



       这表格每个月换一张,同时也每月总结一次物价波动。



       赵煦以此,按月追踪汴京主要大宗商品的价格。



       这很重要!



       因为,在大宋主要商品物价,常年都是维持不变,甚至呈现下跌趋势的。



       这是通货紧缩的表现。



       钱贵、物贱。



       赵煦要做的,就是利用物价的波动,适时的指挥着有司,向市场投放钱币或者回收钱币。



       这事情,过去是市易务在做。



       如今,市易务没了,可不得直属皇帝的皇城司来办了?



       总的来说,目前为止,赵煦做的还不赖。



       甚至小赚了一些。



       等到石得一,将今天的物价,写到墙上的表格内。



       赵煦也洗完了脚,他穿上木屐,走到那墙壁上,借着灯光,看着上面的物价,心中叹道:“可惜啊……”



       “暂时只能做到维持物价的平稳!”



       他其实想要让物价维持温和的上涨,每个月涨个百分之一,百分之二。



       这样,人们才会舍得将手里的钱花出去。



       只有人们开始花钱,才能让市场上的钱币真正的开始流通。



       可奈何,大宋钱贵是从唐代就带来的毛病。



       整个社会,都习惯了储蓄。



       于是,哪怕到了现代,宋钱也是古钱币中,最不值钱的钱币。



       大部分大宋制钱的价格,都是几块钱、十几块钱,品相好一点的几十块。



       上百的都是珍品了。



       这是因为,宋钱随便一挖,就是一箩筐。



       本来就缺铜,老百姓还喜欢将钱存起来,舍不得花,这进一步导致了缺铜。



       恶性循环了属于是。



       “对了!”赵煦忽然扭头,问起石得一:“那六家义商,现在准备的怎么样了?”



       “他们的白酒什么时候可以上市?”



       石得一答道:“奏知大家,以臣所知,各家都准备的差不多了。”



       “除了王家的泰和酒楼,还需要时间筹备外,其他各家大抵都会在寒食节前后,推出新品来。”



       寒食节,是大宋甚至可以说整个已知世界最重要的节日之一。



       其地位,和中秋节、中元节还有元宵节一般。



       自然,寒食节也是大宋商界传统的旺季了。



       汴京城的商贾,都会在寒食节前后,推出新品或者邀请伶人来店铺前搭台表演。



       而寒食节,最重要的活动,就是祭祖。



       同时因为民俗,寒食节禁火。



       所以,这些商贾选择在寒食节前后,推出他们白酒,自然是很明智的选择。



       因为祭祖,需要敬酒。



       禁火之日,没有火温酒,不需要温的白酒,显然也可以满足大宋酒虫们的酒瘾。



       赵煦忽然想起了一个有趣的事情。



       他转身对石得一道:“石得一,派人去和那孙赐说一声……”



       “将他家的酒,取名为‘三碗不过岗’。”



       这就是在致敬他在现代看过的那个电视剧了。



       不过,现在的水泊梁山,并没有什么梁山好汉,占山为王,有的只是三五个不成气候的蟊贼而已。



       ……



       第二天,赵煦在崇政殿中,接见了入朝的辽使耶律琚一行。



       并接受了耶律琚等代表的辽国皇帝赠送的国礼。



       赵煦同时也回赠了一些礼物给辽国。



       自然,他不会忘掉那位亲爱的大辽皇弟。



       照例,赠书十卷与皇弟,以兹宋辽兄弟之盟好,并表示,大辽皇弟应该多写些信来,也好亲近亲近。耶律琚当然是当殿代表大辽皇太孙拜谢,并言大辽皇太孙近来静心读书,颇有长进,下次辽使入朝,一定会带来大辽皇太孙的亲笔致谢书。



       简单的来说,就是下次一定。



       然后就是正事了,赵煦命交子务,依约将面值一百万贯的宋辽交子,交割给辽使。



       耶律琚得了交子,自然是兴高采烈,于是请求赵煦允许他们可以在汴京城采购相关商品。



       赵煦当然是欣然允诺,命馆伴使刑恕、閤门通事舍人郭忠孝等保(监)护(视)辽使在汴京的采购。



       耶律琚自是千恩万谢,拜辞而去。



       赵煦送走辽使,也笑了起来。



       因为他手上,已经拿到了耶律琚等人的采购清单。



       从上好的胭脂水粉,到精美的瓷器、上等的茶叶、名贵的锦缎,还有一只杯子就价值百贯以上的建盏。



       真的是无所不包。



       “北虏的腐朽与堕落,恐怕不比大宋的在京禁军差多少!”赵煦抚摸着清单,轻笑了起来。



       再没有比这个,更让他安心的事情了。



       大宋、大辽两国的腐朽水平,很符合现在版本的匹配机制。



       但大宋,马上就要版本更新了。



       ……



       辽使得了天子许可,可以在汴京城采购相关商品的事情一传开。



       整个汴京城的商贾们弹冠相庆。



       从马行街到潘家楼,从土市子到州桥两岸。



       所有人都是摩拳擦掌,跃跃欲试,纷纷将自家最好的东西,摆到了店门口最显眼的地方,就等着辽人上门了。



       也是在这个时候,曹、刘、杨、李、王五家外戚,都收到了一张拜帖。



       拜帖上的名字很显眼。



       朝奉郎、试中书舍人、馆伴使刑恕。



       “刑和叔?”曹佾拿着拜帖,沉思片刻,道:“这可是近来,与官家走的比较近的大臣之一!”



       当今天子的喜好,至今都在迷雾中,很少有人知道他真正的喜好。



       譬如说去年,薛向之子薛绍彭,主动向官家敬献了他家私藏的‘定武本兰亭序真本’。



       于是,好多人以为,这位官家有‘唐太宗之癖’。



       纷纷在市面上收集各种珍品、孤本的书法大家真迹。



       结果,宫里面传出消息——薛绍彭献的定武本石碑,官家只去看过几次而已,并无特别喜爱之处。



       而和这位官家走的近的大臣。



       不是他身边的经筵官,就是伴读了。



       他迄今为止,并没有对外廷某个特定大臣,表现的太过亲近,或者太过疏远的样子。



       刑恕,算是除了经筵官外的外廷群臣之中,与这位官家接触的最多的大臣了。



       以至于,从去年开始,馆伴使就一直由刑恕担任。



       带着这样的想法,曹佾打开名刺,只看了一眼,曹佾就已经知道,这个刑恕是奉了福宁殿的命令来的。



       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