加入书签

移除书签

设置背景

上一章

章节列表

下一章

第三百八十三章 立功心切的大宋武将们

作品:《 我在现代留过学

       天都山下,流水潺潺,青草悠悠,无数牛羊成群的漫步于这天都山的山脚下。



       梁乙逋牵着马,在侍卫们的扈从下,来到一座山峰上。



       这个山上,有着一座庄严的皇家寺庙,名曰:法严寺。



       寺中主持,早早的就带着全寺僧人在寺庙门口迎接了。



       “阿弥陀佛!”



       “贫僧恭迎国相。”



       梁乙逋也是个虔信的佛教徒,连忙合十还了一礼。



       然后在主持的引领下,进了这法严寺之中。



       这法严寺可不仅仅是大白高国的皇家寺庙,也是梁氏的龙兴之地。



       毅宗和大梁太后,最初就是在这里相遇、相识、相知的。



       所以,从梁乙逋的父亲梁乙埋开始,梁家每次来天都山,都必然来此上香,祈祷佛祖保佑梁氏昌盛。

一秒记住m.quanzhifashi。com

       佛祖也确实对得住梁家人,年复一年的供奉。



       真的是天佑梁氏!



       如今,秉常已死,小兀卒才四岁不到,梁氏的太后垂帘秉政。



       唯一美中不足的是,南边的南蛮死活不肯答应给梁氏一点岁赐。



       别说和北朝一样的三百万贯。



       就是一百万贯也不肯给。



       他们只同意开始榷市,允许大白高国的青盐进入陕西销售,了不起在汴京城给大白高国多一个铺面。



       这让梁乙逋大感失望。



       嵬名家和其他豪族,这些日子来私下里,也都有议论。



       所以,梁乙逋不得不一方面,笼络豪族贵族,吐出更多利益来安抚那些人。



       另一方面,他也只能秣兵历马,在这天都山一带积蓄粮草,等待时机。



       只等有了机会,就率军南下,狠狠的从南朝那边抢上一回,树立他的威信。



       这也是党项的传统了。



       胜利,可以抚平一切。



       财帛可以安抚所有。



       梁乙逋带着人进了大雄宝殿,早已有着僧人,准备好了信香。



       梁乙逋持香上前,跪到蒲团上,对着那垂眉的佛像念念有词的祷告起来。



       这个时候,一个年轻的侍从,急匆匆的来到了大雄宝殿前。



       他看到梁乙逋正在祷告,连忙停下脚步,静静的等着梁乙逋祷告完毕。



       梁乙逋却已经提前注意到了他。



       他对着佛像再拜顿首,然后起身将信香插进香炉之中。



       那侍从才慢慢走到他身边,低声禀报着:“国相,吐蕃河州大首领青宜结鬼章之子结瓦龊已被使者送到了行宫。”



       梁乙逋狂喜不已。



       他看向那庄严的佛陀塑像,躬身再拜:“信男梁乙逋,多谢佛祖保佑!”



       结瓦龊是青宜结鬼章最喜欢的长子,也是其选定的继承人。



       从去年十月开始,梁乙逋就一直在持续的和吐蕃的阿里骨联系。



       奈何那阿里骨是油盐不进,无论他怎么劝说,也只肯在口头答应,只要大白高国对南蛮动手,他就会率吐蕃大军南下策应、牵制。



       叫阿里骨送个质子来作为取信两国的凭证,他都不肯。



       可谓是毫无诚意!



       真要信了阿里骨的,恐怕回头,一旦战事不顺,阿里骨的军队,就不会南下,而是冲着兴庆府去了。



       对此,所有党项人都是心知肚明的。



       青唐的吐蕃六部,有一个算一个。



       从温浦奇、李立遵到唃厮啰再到董毡以及现在的阿里骨。



       全都是心肺被乌鸦啄出来吃掉的小人。



       党项立国之前,就屡屡被其背刺、伤害。



       立国之后,就更是被伤害的泪流满面。



       特别是宗哥河一战,迄今依然是党项人所受到过的最大战败。



       连景宗(元昊)都差点折在了宗哥河。



       追随出征的大军,十不存一。



       所以,梁乙逋压根不信阿里骨的话,只觉得这个家伙两面三刀,是十足的阴险小人。



       信了他的鬼话,怕是怎么死的都不清楚了。



       就在僵持之际,代表阿里骨来兴庆府谈判的使团里,却有人悄悄的联络上了梁乙逋,以河州大首领青宜结鬼章之名,来和梁乙逋商量共同出军。



       这让梁乙逋大喜过望!



       青宜结鬼章,可是吐蕃六部之一的大首领。



       虽然居于阿里骨之下,但本身实力不容小觑。



       十余年前,正是此人在踏白城下,击败南蛮大军,阵斩南蛮大将景思立等,才止住了南蛮的扩张势头。



       正是因为那一战,其名动天下。



       哪怕南蛮的先帝,据说也曾因踏白城之败而叹息,不得已封其官爵羁縻之。



       如今,其已是南蛮所封的甘州团练使。



       但他对南蛮的敌视,在整个西北,是有目共睹的。



       当年被其所杀的那个南蛮大将景思立的首级,据说就一直被他装在自己坐骑的袋子里,夸耀着他的战功。



       对梁乙逋来说,若可以和青宜结鬼章同盟,就可以对南蛮的熙河路形成夹击之势。



       青宜结鬼章攻熙州,他则打兰州。



       叫南蛮首尾不得相顾。



       于是,过去数月,梁乙逋一直和青宜结鬼章保持着密切的联络。



       终于,在现在,这些联络结出了硕果。



       青宜结鬼章将其长子,也是继承人的结瓦龊送来为质子。



       诚意已经拉满。



       梁乙逋对青宜结鬼章的怀疑和猜测,在结瓦龊被送到他这里后,顿时消失的干干净净。



       他很清楚,对吐蕃人来说。



       每一个成年的,且被选定为继承人的儿子,有多么难得。



       不夸张的说,一旦有人,没有成年的继承人。



       其部族必然大乱,各种野心家都会冒头。



       特别是考虑到,吐蕃人在董毡死后,国中大乱。



       阿里骨虽然将唃厮啰血脉斩杀殆尽。



       但却有旁支,在其国中鼓噪、聚众。



       其中尤以占据溪哥城的温巴溪,最为耀眼。



       温巴溪乃是唃厮啰的哥哥扎实庸龙之后,也有吐蕃赞普的血脉,只是威望不如唃厮啰而已。



       现在唃厮啰嫡系死的死,逃的逃。



       温巴溪抓住时机,扯旗造反,根据梁乙逋掌握的情报,温巴溪的叛乱,就是被青宜结鬼章率军镇压下去的。



       但温巴溪可没死。



       他率部跑进了西南的群山中,并得到了当地吐蕃部族还有羌人的拥戴。



       所以在这样的局面下,青宜结鬼章将他的继承人送来大白高国为质,诚意高的超乎想象了。



       因为,一旦结瓦龊有失,青宜结鬼章好不容易得到的河南九曲之地,就可能被温巴溪重新夺回。



       带着这样的喜悦情绪,梁乙逋当即下山,并在天都山的行宫里,看到了那位被送来为质子的结瓦龊。



       那是一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,穿着吐蕃人传统的圆领红袍,皮肤略微发红,一双眼睛非常明亮。



       他看到梁乙逋立刻就抚胸说道:“结瓦龊见过大白高国国相。”



       梁乙逋箭步上前,拉住他的手,热情的说道:“王子不必多礼!”



       “王子是大白高国的贵客,也是我梁乙逋最尊贵的客人!”



       对梁乙逋来说,结瓦龊的到来,等于宣布可以准备战争了。



       用半年到一年的时间,积蓄力量、粮草,征调军队。



       然后和青宜结鬼章同时发动对南蛮的战争。



       大白高国打兰州,青宜结鬼章打熙州、河州。



       定叫那南蛮,损失惨重!



       ……



       马上就要到三月了。



       向宗回骑着马,沿着古老的狄道前进着,他身边跟着几十个随他一起出城巡视的熙州官吏。



       洮河静静向前流淌着,河岸两旁,数不清的木棉田,一望无际。



       田里的木棉苗,生长非常旺盛。



       那些从汴京城甚至是从岭南高价请来的,种过木棉的花匠、农夫,都说实在是太不可思议了。



       这木棉在这苦寒的熙河,居然长的比在汴京、岭南都要好。



       而且,这里的病虫害也少,杂草更少。



       只需要注意堆肥、施肥,所有人都说,今年的木棉一定能丰收。



       想到丰收,向宗回就忍不住舔了舔舌头。



       小官家可是许了他,一贯钱一匹吉贝布的好处。



       而,他已经问过了那几个从岭南请来的农民了。



       他们都说,在岭南一匹吉贝布,大约需要四斤左右的木棉花。



       而一亩地在岭南那边,可以出木棉六七十斤上下。



       熙河这里恐怕能到百斤,甚至更多。



       当然要织成吉贝布,还需要去仔、纺纱、织布等繁琐的工序。



       可这些事情和他有什么干系?



       他只需要种出木棉,然后收获了,打包送回汴京城。



       钱就直接可以送到他家。



       向宗回在心里算了一下,他去年开垦了大约一万亩的土地,今年开春又开垦了五千亩。



       因为受限于种子问题,今年只种了大概一万亩的木棉。



       剩下的只能种些豆子、苜蓿、蔬菜一类的作物。



       按照平均一亩最低木棉六十斤算,每亩地小官家就该给他15贯,一万亩就是十五万贯!



       而他才投入了多少?



       土地,是免费的,官家直接下旨允许他随便开垦。



       劳动力?



       除了从汴京、岭南请来的那些花匠、农夫,稍微贵了一点外。



       本地的那些蕃人,低廉的可怕。



       只要管吃住,一个月给几百个铁钱就够了。



       而且他们根本不挑食,粗粮也能吃的很香。



       向宗回的那一万亩棉田,现在雇了差不多一千多雇工,每个月的工钱加上伙食、盐巴、茶叶以及其他杂七杂八的开支,不过两三百贯铜钱而已。



       这地方,也就是铁器贵了一些。



       可偏偏,向宗回、高公纪两人管的东西里就是熙河路的铁器和都作院。



       于是,铁器农具什么的,基本都可以成本价拿下来。



       他们要是心黑一点,直接白嫖,也没有人能说他们的闲话。



       大宋外戚就这样!



       走到哪吃到哪!



       汴京城的禁军,甚至敢把自己吃饭的家伙融了,然后换钱,回头和上面报一个损毁。



       但向宗回和高公纪,都没有白嫖。



       倒不是他们不想,而是他们有分寸。



       小官家已经给他们这么多好处,再得寸进尺,贪得无厌,吃相就太难看了。



       而且,一旦被人查出来。



       两宫的面子往哪里搁?



       于是,这两个家伙在熙河路这么久了,一直都是不贪不占。



       就连油水丰厚的买马事务,也很少去揩油。



       搞得熙河路的官员以为,这来的不是两个外戚,而是来了两个当代包孝肃!



       不过,时间一长,接触的久了,大家才发现。



       这两位哪里是不贪?



       分明是看不上那点油星。



       人家带着熙河路的将官们,到处垦荒种木棉。



       然后,慢慢的也有人打探出来了。



       高、向两位外戚,来熙河,那是奉了旨意的。



       旨意就是让他们来种木棉。



       这是官家给他们的恩典。



       一匹吉贝布,就给一贯钱呢!



       再一打听,这些家伙也知道了,一亩木棉地,能种出多少木棉?



       至少六十斤!



       按照官家给两位外戚的价钱,每亩地的木棉起码可以卖十几贯!



       于是,熙河路上下的武臣,都红了眼睛。



       熙河六州,又冷又穷,每年能捞到的油水也不多。



       除了战功赏赐外,就那么一点俸禄。



       光靠俸禄的话,养家糊口都不够!



       若是过去,大家伙捏着鼻子忍忍也就算了。



       现在,两位外戚,带着发财的机会来了。



       傻子才肯放过?



       于是,纷纷围绕着向宗回、高公纪打起转来。



       一个个都表示,只要两位国亲肯给俺们一个种木棉的机会,俺们一定听从两位国亲的号令。



       毕竟,大宋武臣,都是很单纯的。



       除了忠君爱国,奋勇杀敌外。



       他们也就剩下了赚钱这么一个简单的私人爱好。



       向宗回,高公纪被这些人缠的烦了,就答应了他们,等到今年的木棉收获之后,也分些种子给他们。



       顿时,整个熙河路上下,向、高两位外戚,万家生佛。



       不过,这也带来了另外一个问题——明年,若是熙河六州的将官们大家一起种木棉,薅汴京羊毛。



       那人手恐怕就不够了。



       六州的羌人、吐蕃部族加起来,也就那么不到百万人丁。



       扣掉老弱妇孺,能用的青壮才三五十万。



       这些人里有些已经是官府招刺的沿边弓箭手了。



       还有些是大宋驻军里的骑兵、弓手。



       剩下的人丁,根本满足不了大家发财的欲望。



       搞不好,明年熙河路的工钱要涨。



       想和现在这样了,一个月几百个铁钱就叫人干活的事情,恐怕不可能出现了。



       于是,大家的眼睛,不由自主的看向了西南方向的河州、湟州、岷州。



       还有兰州对面的西贼卓罗和南、西寿保泰、静塞军等地。



       一个个都有些蠢蠢欲动了。



       寻到机会,就在向宗回、高公纪面前,开始暗戳戳的宣扬起西贼威胁论、吐蕃威胁论。



       动不动就有人危言耸听。



       就像现在,一个骑着马,跟在向宗回身边的武将低声说道:“经制相公,近来吐蕃温巴溪一直从逋部等地,与我河州、洮州等告警,言是溪哥城的青宜结鬼章,欲对我不利。”



       “相公当在赵经略之前,多多提醒此事,以防西贼与吐蕃勾结,夹攻我朝!”



       “是啊,是啊!”其他武臣,纷纷附和起来:“吐蕃邈川温溪心等也多有传警,都说吐蕃人和西贼在加紧勾结。”



       “彼辈狼子野心,不可不防啊!”



       向宗回听着,笑了起来,道:“此等边事,自有赵经略筹划、决断,相关边报也送去了京师,天子和两宫慈圣,也自有决断。”



       “尔等谨守边防,整训将士便可。”



       他当然知道,最近十来天,大宋一直得到来自吐蕃内部的线报。



       温巴溪从年初开始就几乎每天都会派人来通报——阿里骨要反!汉家阿舅边上要早做准备。



       温溪心,也隔三差五会派人来通报——阿里骨反迹或许还不明。



       但青宜结鬼章,却一直在备战,汉家边上应该警惕起来了。



       一次两次的,向宗回或许还会放在心上。



       可这么多次了,他早就脱敏了。



       而前些天,阿里骨遣使到熙州,请求贡马入朝,并请求朝廷册封他为武威郡王后。



       向宗回就差不多感觉,温巴溪和温溪心是在忽悠大宋了。



       理由也很简单,这两个家伙都和阿里骨有死仇。



       不过,该做的准备,还是要做的。



       相关物资、武器的准备,也在有条不紊的进行。



       毕竟,万一吐蕃人真的和西贼联手了呢?



       这种事情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!



       这是向宗回这几十年的人生经历告诉他的经验。



       当然了,他也只会做这些事情。



       调兵、统军、作战和谋划,那是经略赵卨的事情。



       他?



       就是个来种棉花赚钱的外戚。



       这一点,向宗回清清楚楚。



       诸将官们,听着向宗回的回答,都有些失望。



       他们可一直想着,怂恿向宗回或者高公纪,带着他们先发制人。



       西贼那边不好搞,那搞一搞吐蕃也不错嘛。



       过去,大家不愿去吐蕃那边,主要是因为那边比熙河六州还穷还冷。



       赢了也赚不到什么,还要吃苦受冻。



       可现在,大家都很想去吐蕃人那边。



       主要是害怕吐蕃人虐待那些可怜的蕃、羌农奴!



       都什么时代了?



       居然还有人以人为奴?



       实在不可饶恕!



       必须解救那些可怜人。



       将他们从死亡、饥饿、寒冷中解放出来。



       可惜,向宗回和高公纪,是死活不肯松口。



       至于那位真正掌控整个熙河军事大权的新任熙河经略赵卨?



       他就更不愿意了。



       赵卨是老将,最喜欢打的就是防守反击。



       他老人家,现在忙着在兰州城修城壕和城外的寨堡呢!



       大有一种,不把兰州修到让西贼看了碰都不想碰就绝不罢休的架势。



       这样想着,诸武将就在心里叹息一声。



       现在他们开始怀念起李经略。



       李经略若在,肯定能谅解大家的,也肯定会带着大家去解救那些被吐蕃人奴役的可怜农奴的。



       “朝中无人呐!”武臣们都是感慨。



       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