加入书签

移除书签

设置背景

上一章

章节列表

下一章

第四百六十章 重商主义的萌芽之地

作品:《 我在现代留过学

       高遵惠拿着一个锦囊,舔了舔舌头。



       “果然还是得跟着官家才能赚钱!”他认真的说道。



       他现在是越来越崇慕在汴京的官家了。



       论赚钱,官家是真的有那么一点圣人的味道了。



       文官们总喜欢说什么:天不生孔子,文道万古如长夜。



       但,在高遵惠看来。



       天不生官家,万古商道如长夜!



       看看官家给他的这些锦囊吧!



       到广西拆开一个,出发,前往归化州、顺安州,借助侬家的人力物力,帮他种甘蔗。



       于是,他高某人就花了不到两千贯的成本,在归化州、顺安州的荒地,种下了两千亩以上的甘蔗!



       一亩地的种植成本,还不到一贯钱,就这还包含了甘蔗苗的运输成本在里面!

http://m.quanzhifashi.com首发

       并且,这些地,侬家人表示——怎么是我们的呢?明明就是国舅您的啊!您看,这地契上写的是国舅您的名字呢!



       高遵惠还在恍惚中,就被塞过来好几个娇滴滴的小娘子。



       虽然这侗溪人家的小娘子,不会唱小曲,不会弹琴,更不会和李师师一样,在他耳畔不断喊:官人我要。



       可她们会跳舞啊还会唱山歌啊!



       最要命的是,她们的腰臀真的有力气!



       这是完全不同于汴京瓦子的船新体验,在归化州的日子,高遵惠几乎是夜夜笙歌,连魂魄都差点留在了那些小娘子的肚皮下。



       而在高遵惠沉迷温柔乡的时候,侬家人拿着他剩下的甘蔗苗,又哐哐哐的种了两三千亩。



       也是到现在,高遵惠才明白原因——对侬家这样的土官来说,最不值钱的就是人力了。



       在理论上,土司治下的侗民,土司本人都可以无偿征发,因为他们的一切都属于土司。



       让干嘛就干嘛的那种。



       而他高遵惠开出的价码,实在是太让人动心了。



       种上甘蔗后,到收获一亩地就有一两贯呢!



       对这些侬家来说,这是泼天的富贵啊!



       至于会不会砸在手里面?



       谁担心这种事情呢?



       这可是大宋太皇太后的亲叔叔的买卖!



       对侬家人来说,即使只是为拍马屁,做做样子,也得种上这两千亩甘蔗田。



       想到这里,高遵惠嘴角溢出些笑容来。



       那又是什么时候打开的第二个锦囊呢?



       高遵惠记得清清楚楚,他是认认真真的按照着旨意,在完成了归化州、顺安州的甘蔗大业后,才打开的第二个锦囊。



       这是他作为外戚的自我修养——在我大宋,要当好外戚、勋贵,吃好这碗饭,不仅仅需要高度的自我定位,还需要有着一切行动听官家指挥的觉悟。



       那些自以为是,认不清自己定位的外戚、勋贵家族都已经被淘汰干净了。



       比如温成张皇后的外家,现在汴京城里还有谁鸟他们?



       再比如,前些时日,被编管地方的那几个家伙。



       要不是宫里面的太妃去两宫面前求情、说好话,搞不好连驸马郭献卿,据说差点就要去地方上冷静冷静了。



       这就是大宋对勋贵、外戚的手段。



       以磨勘为主,抽打为辅。



       拔掉刺头,去掉乖张,剩下的就是都是皇权的舔狗。



       作为高家人,高遵惠从小深受勋贵、外戚的自我修养教导。



       他可以贪,可以蠢,可以好色。



       但绝不会连吃饭的本事都忘掉。



       若是这样,高家必亡!



       所以,高遵惠的每一个步骤,都依着旨意来做,绝不逾越旨意。



       官家说了,什么时候才能拆锦囊,他就一定会等到那个时候再拆。



       想着那第二个锦囊。



       高遵惠嘴角的笑容,就更加压抑不住了。



       因为,这第二个锦囊上,依然很简单——配合章惇,雇佣南下青壮,渗透交趾北方各州,并以甘蔗为利,诱降彼辈!



       一开始,高遵惠是不信的。



       因为,甘蔗能榨糖,这在大宋是只有东南明州、苏州等地的蔗农才知道的事情。



       空口白牙的,谁会信?



       还诱降?



       高遵惠当时感觉,他雇佣的那些青壮,大抵会要死在交趾了。



       然而……



       高遵惠怎么都想不到,章惇至于使出了封官许愿加册封授爵,世袭罔替的绝招。



       一招就打在交趾各州土官和豪族的命门上。



       于是他雇佣的青壮,迅速渗透进去。



       各地土官、豪族,一听是大宋太皇太后亲叔叔的使者来谈合作的。



       一个个原地化身哈巴狗,只知道汪汪汪汪汪。



       再一听是来谈甘蔗种植的。



       土官、豪族们虽然不知道甘蔗是什么?



       但他们知道铜钱是什么?



       一听说种一亩甘蔗就可以卖一两贯钱。



       一个个眼珠子都要瞪出来了。



       不是没有人怀疑过,但,大宋的太皇太后的亲叔叔都来求合作了。



       不答应,也不像话啊!



       土官、豪族们,纷纷应允,不过傻子都知道,他们未必会真的在自己的地盘,大规模种植甘蔗。



       随随便便种个两三百亩,意思意识就得了。



       然后……然后……



       随着章惇一个个落实他的承诺。



       一张张空名劄子,送出去。



       一个个土官,摇身一变,成为大宋天子册封的世袭飞骑尉、云骑尉、羽林校尉。



       土官、豪族们发现,大宋的许诺是真的。



       说给册封就册封,说授官就授官。



       于是,这些家伙一边敲锣打鼓,将章惇授给的授官状、封爵书以及官印,送到自家祠堂。



       一边开始真的组织起人手,在各自辖区,大量种植甘蔗。



       少则千来亩,多的五千余亩。



       从明州、苏州等地,源源不断运来的甘蔗扦苗,就这样被种到了交趾各州。



       为什么呢?



       这既是因为,他高遵惠被吕嘉问怂恿着亲自去了一趟北件。



       并在哪里,见了很多土官。



       大宋太皇太后的亲叔叔这个头衔,对那些连汴京城都没有去过的地方土官来说,杀伤力委实有些大。



       同时,也是因为章惇的许诺,落到了实处!



       真的授官了、册封了!



       真的承认了他们了!



       基于这个原因,土官们对大宋的信任度达到了一个临界点。



       大家都愿意试一试。



       反正,就算最后种出来的甘蔗没有人要,他们也亏不了太多。



       无非是一点荒地,也无非是一些反正就在闲着的侗丁不值钱的劳动。



       可要是大宋太皇太后的亲叔叔,最后真的拿着铜钱来买甘蔗了。



       那他们就赚大了。



       一亩一两贯铜钱?



       一千亩岂不是一两千贯了?



       而在这个时候,从后方源源不断运到前线的铜钱,点燃了这些土官们心中的火焰。



       当他们亲眼看到,从邕州源源不断运到前线的,那一车车的铜钱,也亲眼看到大宋的官员,拿着这些铜钱给禁军、土官们发赏。



       所有人都震惊!



       他们这辈子都没有见过这样的场面。



       一箱箱铜钱,被人打开,箱子里满满都是孔方兄。



       叮叮当当的铜钱,敲动的不仅仅是禁军将士们的心。



       也是土官们的心。



       于是,就这样,土官们再无犹豫,纷纷和他签了契书,约定好了甘蔗收购价格。



       当时,高遵惠整个人都傻了。



       还能这样操作?



       我一个钱也没有花,只是许诺收购,签订好契书。



       土官们就愿意不要钱给我种甘蔗?



       成本都是他们的,种出来的甘蔗却是自己的。



       最让高遵惠难以把持的是——吕嘉问告诉他,官家打算将来让整个江北诸州,都不种稻米了。



       反正,他们的土地种稻米也种不出太多。



       不如统统种甘蔗算了。



       种甘蔗多划算啊!



       赚的可比种稻米多多了。



       “那,他们吃什么?”



       高遵惠至今依然记得,自己得知这个计划时的反应。



       然后,他就看到了吕嘉问像看傻子一样看他。



       “当然是吃米饭啊!”



       “不种稻米,哪来的米饭?”



       “交趾郡王会给的。”



       “啊?”



       于是,没几天高遵惠就得知了章惇给交趾人开出的和议条款。



       岁贡稻米百万石,另以市价出售一百万石。



       这个消息就像冲击波一样,让高遵惠整个人都风中凌乱了。



       然后他就又从吕嘉问那边知道了,官家对交趾人岁贡的稻米的用途。



       经过吕嘉问的调查——江北各州,稻米价格,每季都不同,但基本维持在大约三十钱一斗左右的水平。



       这是因为交趾本来就缺钱,铜钱的价格比大宋还要高。



       同样因为缺钱,所以大部分交易都是以物易物的方式进行。



       比如说一头水牛换多少米,一块布换多少盐巴这样。



       所以,吕嘉问将在交趾人的稻米送来后,在右江经略安抚使司所辖的羁縻州之中,公布官家的推恩宣抚之策。



       以诸土官明知大义,忠君爱国为理由,将所贡稻米,以市价的七成到一半,直接就地销售。



       一方面回收他们手里的铜钱。



       另外一方面,让他们失去种稻米的动力。



       按照吕嘉问介绍的官家部署来看。



       一旦,土官们种的甘蔗,卖上钱了,他们就会发现,种甘蔗的利润是稻米的两倍以上。



       这样一来,他们只需要种甘蔗,就可以获得超过种植水稻两倍以上的收益。



       而甘蔗比水稻好伺候多了。



       可以用更少的人,种更多的地,赚更多的钱。



       如此,三五年后,诸州将不再种植水稻。



       他们只要种好甘蔗,就可以直接拿钱,在右江经略安抚使司衙门的官仓买到便宜的稻米。



       如此,一套组合拳打下来。



       土官们的命脉,就完全系于大宋之手。



       他们羁縻也好,圈地自萌也罢。



       都将完全成为大宋的形状。



       而且,他们赚了钱,肯定得买大宋的商品。



       富裕起来的土官,肯定得学学汴京的享受方式。



       园林要不要来一套?



       蜀锦是不是得买一点?



       附庸风雅的文房器具,是不是得来一些?



       官家更有大恩典在等着他们——每岁自诸州,选忠臣之子,守土良臣之后五十人入汴京武学、太学就读。



       而汴京那地方,什么消费水平?



       就算是他高遵惠,在汴京城也不敢说,自己的钱就够花了。



       光顾一次李师师,就是好几百贯!



       哪怕只是随便浅看一回女相扑,也得三五贯!



       更不要说,汴京那突破天际的房价了。



       反正,高遵惠知道这里面的弯弯绕后,整个人都傻了。



       对那位官家的钦佩之情,更是源源不断,从心中涌现而出。



       这些措施,若全部落实下去。



       高遵惠感觉,不仅仅从此江北诸州,再也离不开大宋。



       他和他的蔗糖大业,也将稳如泰山。



       所有土官,都会乖乖给他种甘蔗。



       日进斗金,不在话下。



       他高遵惠搞不好,还将成为大宋有史以来最富裕的外戚。



       可新的问题,随之出现了。



       他去那里找人给他盯着榨糖作坊?又怎么把蔗糖从这交趾江北之地,运去扬州、杭州、汴京等地售卖呢?



       于是,高遵惠就依照旨意拆开了第三个锦囊。



       在这个锦囊中,他找到了解决第一个问题的办法。



       以所获交趾罪官、罪将之罪妇、罪婢,典与南下青壮。



       与之签契书,以三年为约。



       三年之后,若无过错,则罪妇、罪婢,归青壮所有。



       高遵惠记得,自己看完锦囊内的内容时,整个人都兴奋了起来。



       这简直是闻所未闻的办法。



       那些罪妇、罪婢,本来就有些发愁怎么发卖。



       毕竟,江北之地,本就贫瘠。



       买的起的人很少。



       大宋将官们倒是买的起——可他们并看不上那些人——长得好看的,自然不可能落到发卖的境地,早就被人瓜分掉了。



       剩下的,都是姿色寻常之辈。



       这等人,将官们哪里会要?



       而禁军又等着发卖了这些人,拿去发赏。



       此时,官家的锦囊,就起到了奇妙的作用。



       统统作价五十贯,典与南下之青壮。



       便是愿典两个、三个的都可以答应,只要他们肯签契书,给他高遵惠卖命。



       而钱则记在他高遵惠的账上,由官家出邵州岑水场的铜钱发放,待到明年,蔗糖产出后,以蔗糖抵充。



       禁军们开开心心,觉得赚大了!



       他高遵惠也开开心心,认为自己真是深受皇恩眷顾,简在帝心。



       官家竟连他本钱少,也没有多少可用之人都替他想到了!



       早早的就做好了安排!



       南下的青壮们更开心。



       只要签个契书,每个月抽出几天时间,帮忙看护榨糖所,运输蔗糖到指点地点,就可以白得一个浑家。



       同时,他们也将在本地扎根,开枝散叶,一两代人就会形成一个个家族。



       因为他们是南下的中原青壮,他们必然心向朝廷。



       从而对当地土官,形成制约、牵制。



       那么,谁输了呢?



       高遵惠一度想不清楚这个问题。



       所有人都在赢赢赢,怎就没有输家?



       他找了好久才终于找到了输家。



       那些被灭门、被连根拔起的交趾文官、士人、贵族。



       这本是常理。



       自古战败者的妻女、奴婢、部曲、财产,皆为胜利者所有。



       但是,能像当今官家这般,将这种事情,变成了所有人都开心的事情的本领,还真没有人。



       与官家比,陶朱公都只能算是个商道新手。



       于是,现在就剩下最后一个问题了。



       怎么运回去?



       高遵惠深深吸了一口气后,将手里的锦囊拆开。



       里面是一张元书纸,纸上官家的御笔笔迹,若隐若现。



       他轻轻拿出来,放在手上,像个看到了孔子亲笔笔迹的文人一样,虔诚而狂热的看着上面的文字。



       上面的内容很简短。



       可于江北沿海之地,择一深水之弯,以为良港。



       高遵惠咽了咽口水。



       他想了起来。



       蔡确,在今年正月出判福建,为福建路观察使、判泉州、兼提举泉州市舶司。



       陈睦出知明州,兼提举明州市舶司。



       “原来,官家早就落子在此了!”



       “庙算之精,鬼神莫测啊!”高遵惠真的是被惊到了。



       作为全程参与了这次战事的走马承受公事。



       高遵惠知道宋军是如何在短时间内,摧枯拉朽的赢下战争的。



       除了御龙第一将的战力强大之外,就是庙算占了先机。



       章惇一招封官许愿,顷刻间让交趾五州倒戈,围困两州。



       而十年前,郭逵南征仅仅是为了打通前往富良江的道路,就花费了数月。



       这让南征大军,在一路横推之后,遭遇了暴雨,无数将士染上疫病。



       郭逵不得不在胜利中与交趾议和。



       而这一次,大宋南征,什么疫病、瘴疠不是没有。



       但感染的人很少。



       不过百来人,而且都得到了及时救治,病死者才七八个。



       剩下的兵士,都是活蹦乱跳,没有半点水土不服的迹象。



       那两百多名随军军医,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。



       现在,就是本地的土官们,也开始学着这些军医的法子,用生石灰给自己家的宅子消毒,烧开水放凉后再喝。



       军医们的凉茶茶汤方子,更是广受好评。



       土官们都开始在家里煮了起来,消暑、防疫效果,人人都爱。



       就连他高遵惠也会饮用。



       想着这些,高遵惠吐出一口气。



       “公事、公事……”门外传来了吕嘉问的声音。



       高遵惠连忙将手里的锦囊和元书纸收起来。



       然后这才走过去,将房门打开。



       “安抚何事?”高遵惠拱手问道。



       吕嘉问拱手说道:“正要请公事来签押……”他说着就笑眯眯的将一叠文书递到了高遵惠手里,高遵惠接过来一看。



       都是江北土官们签下的契书。



       契书内容,则是这些土官们情愿向大宋广西右江经略安抚使司借贷钱款的契书。



       这些人借贷的钱款数额从几千贯到几万贯不等。



       而利息则是简简单单的四成年息。



       高遵惠看着这些契书,咽了咽口水。



       他抬起头,看向吕嘉问,眼中浮现出恐惧:“安抚,你怎么敢……”



       此刻,高遵惠回忆起了吕嘉问在汴京的名声。



       除了家贼之外,吕嘉问脑门上最大的标签是倍克!



       他首倡的市易法和均输法,对整个天下商贾,进行了一次彻底的吸血。



       在王安石罢相后,市易务就已经成为了一个纯粹的敛财官署。



       强买强卖,都是对市易务的夸奖。



       市易务做过最夸张的事情是——强贷!



       是的,天下市易务,都大范围的对商贾进行强制放贷。



       不借都不行!



       不借,就别想做买卖!



       因此,吕嘉问饱受天下批判。



       现在,这吕嘉问在这交趾之地,也要故技重施了吗?



       再次强贷?



       四成年息,赶得上汴京城的一些质库的利息了。



       就是不知道,吕嘉问会不会九出十三归、利滚利?



       吕嘉问看着高遵惠怀疑的神色,他笑了笑:“公事怎这样看吾吗?”



       吕嘉问其实很烦,别人将市易法败坏的锅甩给他。



       他主持市易务的时候,哪里有那么多烂事?



       那些市易务的黑料,都是他离任后才大量出现的!



       奈何,他是首倡者,一切功过都是他的。



       不然,难道还是英明神武,洞见万里的大宋英文烈武圣孝皇帝的?



       他但凡敢在这个事情上面给他自己叫一声委屈,官家就会拔了他的皮!



       所以,吕嘉问从不辩解,默默的将所有责任背起来。



       对对对!



       我吕嘉问道德败坏,不知廉耻,倍克害民。



       市易法的那些问题都是我的无知和愚蠢导致的!



       所以官家放臣岭南,臣心甘情愿,臣百死难赎啊!



       但,现在这个事情,真跟他没有关系。



       “某,不过一介卑微之社稷公器,用以盛放圣天子的智慧而已!”吕嘉问轻声说道。



       他扬了扬手中的那些契书:“且夫,这些契书也非是真金白银的出借铜钱。”



       高遵惠仿佛想到了什么:“安抚的意思是?”



       吕嘉问扬了扬手里的那些契书,然后从怀中掏出另外一叠文书。



       “右江经略安抚司出借的不是铜钱!”



       “他们要还的也非是铜钱。”



       “而是蔗糖!”吕嘉问的声音,犹如魔音,在高遵惠耳畔嗡嗡作响。



       “安抚何意?”高遵惠咽了咽口水,问道。



       吕嘉问微笑着将前因后果,告知了高遵惠。



       很简单。



       王师不是在广源、七源、决里隘、北件、太原等地前后俘虏了接近十万左右的交趾战俘吗?



       前些时候,发卖的时候,各地土官遇到了一些小小的金融的难题。



       他们没钱了!



       这个时候,吕嘉问作为官家钦命的广西右江经略安抚使,就作为天使出现在了他们面前,并为他们温馨的提供了一个一揽子解决方案。



       诸位没钱?不要紧!



       官家借给诸位!



       只要少少的四成年息,就可以借下一大笔钱哦!



       只要借到了钱,就可以买便宜的青壮了。



       什么?诸位担心没钱还?还不起?



       没关系哦!



       官府也接受蔗糖偿还——甚至,若愿以蔗糖偿还的话,利息可以减免到两成哦!



       只要签下契书,明年有了蔗糖再还就好了。



       明年还不起还有后年!大后年!



       总之,右江经略安抚司,为诸位大宋忠臣提供竭诚服务。



       就这样,大宋忠臣们纷纷向右江经略安抚司衙门借钱。



       但吕嘉问其实并没有借出去哪怕一个铜板。



       他只需要派人跟着土官们,统计他们买下的战俘数量,最后算个总账就可以了。



       至于你说钱怎么办?



       广西大军回到邕州、桂州,当场兑现。



       御龙第一将则可以在回京后兑现。



       士兵们一听,还有这种好事?



       纷纷答应!



       毕竟,钱还是很重的,背着几十斤几百斤的钱回家也是很困难的。



       所以,这些日子,将士们都在各地疯狂消费。



       他们狂买各种地方特产。



       黄金、白银、皮革、粗布、盐。



       一切可以方便携带的东西,他们都在狂买。



       大把的钱散了出去。



       然后,落到了土官们手中,土官们拿着它们再去买战俘,买铁器,甚至是兵刃!



       是的!



       作为给土官们的福利,广西经略安抚司已经解除了对江北诸州的铁器贸易和兵器贸易限制——此乃章惇,在江北各州土官归明之后,发布的法令。



       大量铁器正在疯狂涌入江北诸州。



       和铁器一起涌入的,还有来自广西的绢布、茶叶、农具。



       广西的商贾们,赚钱赚到合不拢嘴。



       因为根据章惇的法令,对广西商贾到江北的货物,对过税减半征收,住税则完全减免。



       而从江北回来的货物,则完全减免一切税收!



       也就是说——商贾贩货到江北,沿途的过税减半,而在江北出售的商税则完全减免。



       在法令中,章惇说的很清楚:此乃官家德政!



       所以,现在广西各地的商贾都疯了。



       正在不断的将各种铁器、丝绢、茶叶、盐,运来江北。



       他们在卖完自己的货物后,会选择在当地,购入水牛带回去。



       这交趾的水牛是真的多。



       除了那些已经驯化成为耕牛的外,还有大量的野水牛。



       这可是好东西,买回去,可以宰杀卖肉!



       当然也可以将之驯化成耕牛。



       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,广西和江北的贸易就已经红红火火。



       那些钻钱眼里的商贾,甚至早在北件还在打的火热的时候,就已经带着大批商品,赶来了江北各州。



       贸易,进一步加剧了江北的钱荒。



       因为,在贸易过程中,大宋的顺差,大到可怕!



       毕竟,现在土官们能卖的东西很少,但他们想要的东西却很多。



       据吕嘉问所知,现在,就是侬家都把压箱底的金子都取出来用来采购那些亟需的物资了。



       这样一来,他们就越发的需要大宋为他们提供金融润滑。



       而吕嘉问秉持官家旨意,以天使的模样出现在他们面前。



       听完吕嘉问的介绍,再看了看那些契书、文书。



       最后,高遵惠看到了吕嘉问手中的一张元书纸。



       纸上,官家的御笔笔迹是做不得假的。



       于是,高遵惠点点头问道:“老夫该在那里画押?”



       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