加入书签

移除书签

设置背景

上一章

章节列表

下一章

第六百九十四章 层层套娃(1)

作品:《 我在现代留过学

       很快的,几乎整个汴京城都知道了,有两位‘体面无私’的中书舍人,坚决的缴还了太皇太后除授一个无耻小人为经略使的词头!



       各种小道消息,瞬间满天飞。



       汴京新报甚至开始了追踪报道!



       在十二月癸卯日(十九),汴京新报更是率先放出重磅消息——礼部尚书曾孝宽,因保举叶康直一事,入宫向两宫及天子请罪。



       两宫与天子,皆慰勉之!



       这就更加刺激汴京人的心神!



       连保举的人,都去请罪了。



       这事情还假的了?



       于是,曾肇、苏辙名声大躁!



       旋即,御史台开始跟进。



       因为傅尧俞已拜执政,而新的御史中丞,还未拜授。

一秒记住m.quanzhifashi。com

       而作为御史台的二号人物的殿中侍御史知杂事,则自刘挚被贬后一直空缺。



       故此,如今的御史台,群龙无首,三院(台、殿、察)御史,各行其事。



       于是,左谏议大夫鲜于侁、监察御史上官均、右正言吕陶等纷纷上书议论、鞭笞。



       在这些人奏疏中,曾孝宽是庸碌无为,不过是依仗父恩,窃据高位的庸吏。



       而叶康直则是毫无廉耻,丧失士大夫理想道德的奸贼小人。



       至于李宪?



       阉竖奸臣,凭侍威灵,祸乱国家败坏法度!



       该杀!



       曾孝宽旋即宣布闭门谢客,待罪于家。



       同时,其上书表态:一切都依从朝廷法度,坚决配合朝廷调查!



       并再次上书请求降罪。



       奏疏的措辞,无比谦卑,就像一个被大人抓到做了坏事的孩子一样。



       曾孝宽的这些表态,落在曾肇、苏辙以及御史台的乌鸦们眼里,这就等于是投子认输。



       这深深的刺激了御史台的乌鸦们。



       乌鸦们尖叫着,争先恐后的跟随鲜于侁等人的脚步。



       潮水般的弹章,疯狂涌入通见司。



       十二月乙巳(二十一),汴京义报全文刊载了,监察御史上官均的两天前的弹章。



       作为熙宁三年的榜眼,上官均本该是状元才对。



       但因其文章,非议新法,妄议宰相(王安石),而被挪到了第二名。



       而原本的第三名,叶祖洽则因为一句:祖宗多因循苟简之政,陛下即位,革而新之……



       因而引得龙颜大悦,钦点状元。



       这么些年来,上官均一直对此耿耿于怀,发愤图强。



       于是其个人的文章,也是写的越发的好了。



       这篇弹章,文字激昂,引经据典,列举唐代权阉乱国,任用小人,致使国势衰微,皇权不振,天下割据,藩镇混战的往事。



       同时也举了大宋祖宗,为了防止内臣‘凭侍威灵,窃弄权柄’而做的种种防范。



       同时列举,自太祖以来,惩处的内臣故事。



       于是,他得出结论——只要有内臣敢于‘凭侍威灵’,那么‘皆曰可杀’。



       而李宪,则是其中的典型!



       必须明正典刑,以儆效尤!



       而他听说‘太皇太后、皇太后因念宪乃先帝老臣,不忍致法’。



       这怎么能行?



       唐代的李辅国、程元振难道不是老臣?不是心腹?



       但他们祸国殃民,青史可见!



       老实说,就连赵煦看完上官均的弹章后,都为之抚掌赞叹。



       写的是真的好!



       不愧是有状元之姿的人。



       文章写的这么好,当然得帮他宣传宣传!



       于是,赵煦转手就将这篇文章送到了汴京义报。



       嗯,自司马康回乡守孝,晏几道跑路登州,这汴京义报,便已被赵煦交到了童贯手中负责。



       汴京义报依然遵循司马康在的时候的办报思路和方针。



       平素石得一和童贯,也只监督汴京义报的财政,并不干涉其印刷、发行,依旧让其维持旧党士大夫的意识形态色彩。



       只有赵煦需要的时候,才会掺些私货进去。



       这种现代新闻媒体们常用的伎俩,效果非常好。



       便是在现代,也常常能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,被媒体影响了三观。



       何况是如今?



       于是,随着汴京义报全文刊载上官均的弹章,舆论开始沸腾。



       从太学里的太学生,到官场上的士大夫,看过上官均文章的人,就没有说不好的。



       当然,汴京新报也没有闲着。



       在赵煦的指示下,早就开始连篇累牍的刊载,无数李宪的黑料。



       将那些李宪当年在熙河,干过的、没干过的事情,一一刊登。



       譬如说,李宪曾脱鞋,让泾原路兵马都监彭孙为其捧靴,彭孙更拍李宪的马屁:太尉足何其香也!



       就差没有舔上去了!



       也比如说,李宪曾责难熙河官员,竟吓得那個官员,弃官逃亡。



       也比如说,李宪当初攻下天都山后,放火焚毁西夏行宫的时候,将属于西夏国主的很多珍宝,私自藏匿了起来。



       诸如此类的黑料,在十二月癸卯(19)到丙午(二十二),短短三天时间内,就连续刊载了数十条!



       这些事情,有真有假,甚至有极为荒诞,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在胡编乱造的东西。



       但,舆论正在沸腾。



       普罗大众,哪里还有什么分辨能力?



       还不是人云亦云?



       于是,直接被带偏。



       但还是有聪明人发现了问题。



       吕公著放下手中的汴京新报,他吁出一口气来:“这汴京新报上刊载的这些东西,老夫怎么感觉不对劲呢?”



       “大人,哪里不对劲了?”他的儿子吕希纯问道。



       吕公著将手中小报,递给吕希纯,道:“汝且看看吧……”



       “这小报上,刊载的叶景温(叶康直表字)‘奴事’、‘谄事’李宪的故事太真实了!”



       “仿佛叶景温真的做过一般!”



       而他清楚叶康直的为人,知道对方不可能做这种事情!



       吕希哲接过来,看着上面,详细描述的有关叶康直当年在李宪面前,如何如何卑躬屈膝的故事。



       他也是皱起眉头来,察觉到一丝不对劲,甚至感觉有些似曾相识。



       他看着上面的那些文字,脑子忽然一个机灵。



       他看向自己的父亲:“大人……”



       “这上面的故事,儿似乎曾有耳闻……”



       “嗯?”



       “但不是叶景温与李宪的……”吕希纯低着头,道:“儿在太常寺,似乎听说过类似议论……”



       “这好像是穆昌叔、孙正甫与王中正之间的故事……”



       “穆昌叔……孙正甫……”吕公著沉吟着,皱起来眉头:“金部员外郎穆衍、礼部员外郎孙路?”



       “正是!”吕希纯道。



       “可是……”吕公著仰起头:“老夫曾见过这两人,也曾命他们做过事!”



       “这两人,皆是守礼君子啊!”



       金部员外郎、礼部员外郎,都是尚书省下面的官员。



       特别是金部员外郎,尤其重要。



       因为,其管的就是钱!



       不止天下钱监受其节制,左藏、右藏的账本也在其手中。



       而且,元祐元年后,其职权还在扩充。



       以吕公著所知,等抵当所完成与质库的合并,扑买之后,金部就要担起监督抵当所的责任。



       相关条例,也要由未来的金部完善、颁布。



       故此,吕公著很重视金部。



       对金部员外郎穆衍,更是多有了解。



       “这到底是怎么回事?”吕公著完全不明白了。



       没办法!



       现在的局势太混乱了。



       汴京义报、汴京新报,都在开炮,对着李宪和叶康直,狂轰滥炸!



       一副不把这两个人掐死,就绝不罢休的架势。



       而偏偏,吕公著是认识叶康直的。



       所以,吕公著知道,如今所有的指控和罪名,大概率都是不对的。



       同时,他也是知道汴京新报、汴京义报到底是谁在控制的?



       所以,他是完全不懂了。



       “官家圣意,究竟是什么?”



       他有些把握不住了。



       正想着,他的孙子吕好问就来报告:“大人,张节度方遣人递来拜帖,言稍候将到府求见。”



       “张安道?”吕公著站起身来:“他怎么想见老夫了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