加入书签

移除书签

设置背景

上一章

章节列表

下一章

第七百零七章 渐渐壮大的街道司

作品:《 我在现代留过学

       大庆殿,乃是大宋每年正旦大朝会的举行之地,同时也是各种国家庆典的举行之地。



       气势恢宏,规模庞大!



       光是殿阁就有足足九间,代表至尊。



       每个殿门前,左右都列戟十二,以应一岁十二月。



       殿陛之间,站立着的全是穿着精致山文甲的亲从官。



       这些亲从官的甲胄,全被涂成了鲜艳的赤红。



       篝火映照着这些甲士的身影,远远望着,仿佛是一尊尊寺庙中的怒目金刚,让人不寒而栗。



       耶律琚与耶律永昌,带着他们的使团成员,抬着国礼,从大庆殿旁边的文德殿,来到了专门给辽国使者准备的殿阁。



       因为宋辽关系如今非常亲密,为了体现两国盟邦友谊。



       无论是大宋还是辽国,都愿意在一些细节上,做出相对友善的改变。



       反应到对待彼此使臣上,就变成了,彼此的使者,都能在对方那边获得更好的待遇。

一秒记住m.quanzhifashi。com

       故此,辽国使团被安排到了最接近大庆殿主殿的地方。



       此地距离大庆殿主殿,不过百步。



       故此,辽人可以轻易的看到,在篝火的映照下,在那东西两道閤门外,正在列队,准备着入场参朝的大宋文武。



       耶律永昌很关心这个事情——辽国文人,每次出使大宋,只要有机会,都会借机观察大宋方面的典章礼仪,然后回去抄作业,用到辽国自己身上。



       一般来说,只要能抄到手,并且得到国中认可。



       那么,这个人就可能成为辽国在礼仪方面的专家。



       即使辽主也会亲近。



       没办法,辽人就是没有这个底蕴。



       所以,他站在殿门前,仔细观察着、端详着、打量着,即使如今群臣还未入殿,大朝典礼也未开始。



       但这种国家大典,在种种细节上,展现出来的文化底蕴和气势,还是让他震惊!忍不住感慨道:“论礼仪典章,大辽远不如也!”



       耶律琚却不关心这个。



       他自入这个殿阁,就看上了那放在案台上的摆着的,专门给辽使当做点心的一些东西。



       甚至还询问起了在安排在殿中陪(监)伴(视)他的礼部官员。



       耶律永昌回头,看到耶律琚的模样,就凑了过来。



       然后,他看到了耶律琚手中拿着的一个瓷碟,碟中盛着些白色的晶体状东西。



       “此何物?”他也好奇起来。



       “回贵使,这是我朝交州的贡物,唤作糖霜……”在旁边的礼部官员微笑着回答。



       “糖霜?”耶律永昌不懂了,问道:“糖吗?”



       他从未见过白色的晶体状的糖。



       别说白糖了,就算是红糖,辽人也很少见。



       北方又少蜜蜂,只有偶尔找到的野生蜂巢,才能提供一定的蜂蜜。



       “贵使不妨尝尝看!”礼部官员礼貌的建议着。



       耶律永昌尝试着拿起一块拇指大的白色晶体,小心翼翼的放进嘴里。



       瞬间,甜味就在口腔爆炸,味蕾开始尖叫。



       “这……这……这……”他含着那块糖霜,连说话都开始卡顿。



       没办法!



       甜,是人类无法拒绝的味觉感受。



       尤其是北方人!



       越冷的地方的人,就越喜欢吃甜的。



       而耶律永昌是崇德宫系统的贵族,崇德宫在辽国的辽阳府。



       他如何抵抗得了自己的身体对于糖类的渴望?



       这个时候,那个礼部官员就开始了如同恶魔一般的低语:“不瞒贵使,我朝交州,如今此类贡物颇多,故此,贵使或可咨询一下刑学士。”



       “只要价钱合适,或许能买到一些。”



       耶律永昌和耶律琚对视一眼。



       然后同时做了决定——买!必须买!不买不是大辽天子的忠臣!



       ……



       韩绛骑着马,在数十名元随,以及上百名禁军前呼后拥之下,走在御街上。



       此时此刻,天还未亮。



       但御街上却已经热闹起来了。



       两侧的御廊下,一个个小商贩,正在叫卖着,来自天南海北的各种吃食。



       但,却再没有了往年的混乱与无序。



       因为,在夜色中,有拿着棍棒,穿着皂衣,提着灯笼的街道司的官吏,正在巡视。



       韩绛见着,忍不住感慨:“贾种民倒是个厉害的。”



       “可惜老夫将要致仕了,不然,真该与之好好亲近亲近!”



       贾种民的街道司,如今已经成为了这汴京城中最显眼的一个有司。



       街道司下,光是官吏就已经达到了一百多人。



       另外还有着数百吏员。



       这些吏员,都是通过开封府公考招录的士子。



       一个月奉钱五贯,加上仓钱,一个月能拿到七贯以上!



       若再算上每个月发的禄米,四季给的布料,节庆给的礼物、红包,每个月起码十贯。



       已经足够在汴京城中,让一个壮年男子维持温饱了,省着点的话,养活一家四口不在话下。



       想着开封府的公考试制度,韩绛就忍不住的抚掌赞了句:“真乃善政!千古胥吏之弊,今朝化解!”



       如今,开封府的吏员公考,每个月都可能举行那么几次。



       招录的人数不定,要求也不一。



       但其制度,却是一致的——所有公考进来的吏员,皆签契书,定期限,约职守、薪资。



       因为是公考招录的,签了契书的,所以他们不算胥吏,算是街道司的雇工,将来是允许参加科举的。



       于是滞留汴京的好多士人,都会参与开封府的公考。



       考上了,就能在汴京城中混一个温饱,等待元祐三年的飞龙榜,争一个天子门生的机会。



       考不上……



       连开封府的公考,一个只为录用吏员的考试都考不过。



       那你还参加什么科举?



       赶快回乡吧!



       不过,开封府的公考很有意思。



       其不重经义,而重算术、刑名与条贯。



       人家也解释的很清楚——俺们又不是为国选才。



       俺们只是想雇佣些会算账,懂刑名钱谷,熟知法条的吏员而已。



       经义,那是科举选材才应该考的啊!



       一开始,在汴京的士人,还扭扭捏捏,不肯参加。



       更有人故作清高的朔什么‘吏员,驱策奔走之辈,蝇营狗苟,为五斗米折腰之徒,吾辈士大夫安能为之?’。



       但清高当不了饭吃。



       在肚子咕咕叫,连房租钱都交不起的时候。



       昔日曾清高的士人,也不得不换下儒袍,穿上青衣,参加开封府的公考了。



       如今包括街道司,整个开封府,新用吏员,也基本都是要走公考了。



       每次出缺,都必走公考。



       开封府中那些把持了某些位置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胥吏,现在都很慌。



       根本不敢退休,也不敢犯错了。



       因为只要退休,就别想父退子继,人家直接从外面招录。



       同时,只要犯错被人抓到了把柄,也是立刻开革,不留情面!



       而胥吏们,过去钳制文官的手段,现在已经基本失效了。



       因为,开封府可以直接从市面上大量招聘吏员。



       在提高了吏员待遇后,有的是人愿意参考公考,以求一个温饱,以求能在汴京城中继续留着,等待元祐三年的飞龙榜的士人。



       而这些人数量有多少?



       成千上万!



       自庆历兴学运动以来,大宋大兴州县教育。



       多少地方的发解试,都卷成了麻花。



       你像是在江西路,常常一州几千个人抢四五十个发解试的名额。



       福建那边更惨,出现过一万人抢七十八个名额的惨剧!



       地方上卷不过,那怎么办?



       入京!



       来汴京,学唐代前辈们投递诗文,以求达官贵人赏识,然后如同二苏一般,进入开封府府学。



       开封府的发解试,那竞争压力就小多了。



       所以,汴京常年飘着几千甚至上万的外地士子。



       这些人络绎不绝的入京,大部分都是蹉跎数年后,失望而归。



       但,因为偶尔出现的奇迹。



       使得来的,永远比走的多。



       正是这些人,推高了汴京的租房价格。



       这些人,过去从未被人发掘过价值。



       但如今,开封府靠着这些人,开始清理起自己内部的胥吏。



       爱干干,不干滚!



       已成为了开封府很多文官面对胥吏们的口头禅。



       而朝野内外,对此都是一片赞誉。



       胥吏皆曰可杀!



       对大多数人来说,能看到胥吏吃瘪,比他们自己赢了死对头还要爽!



       而开封府能养得起这些公考招录的吏员,就是靠着街道司的收益。



       也正是因为,开封府频繁的公考招录吏员。



       所以,附近州郡。



       比如京西路、京东路、河南府、大名府的读书人,如今正在不断涌向汴京。



       而街道司怎么赚钱的?



       就如韩绛现在所见这样。



       贾种民将整条御街两侧御廊下,可以摆摊的地方,都进行了扑买。



       只要给街道司交扑买的钱,街道司就允许你来这里摆摊。



       不止这御廊如此,马行街、大相国寺、桑家瓦子等地的摊位也是如此。



       所有商贩,都必须参加街道司的扑买,与街道司签订契书,然后在指定的地方经营。



       乱摆摊的,一律视为侵街。



       而侵街,依天子德音——实乃扰乱市容市貌,为百姓所苦,士人所恼之弊,固当革之!



       为了整顿侵街的弊端,当朝官家,曾挥泪斩马谡。



       将一位国朝勋贵,徐国公的孙子下狱论罪,抄没其家产!



       天子都以身作则,拿着和皇室最亲近的勋贵开刀了。



       街道司,自然是奉圣旨而行王法了!



       在天子德音指示下,街道司执法严格!



       贾种民自己亲自上阵,拿着棍棒巡街、监视,督促执法。



       一旦发现侵街的商贩,轻则没收一切,重则被街道司的人拿着棍棒,打的满地哀嚎。



       除了扑买摊位收钱,街道司还收各个商铺、正店、酒楼还有瓦肆勾栏的钱。



       这钱的名目唤作‘物业钱’,包含了好几项。



       有所谓的‘垃圾钱’、‘卫生钱’、‘清街钱’等等。



       你要不交也可以!



       街道司的人,第二天就会将附近的垃圾、秽物,都堆到你店门口。



       而交了钱,街道司确实干活了。



       贾种民以不到正常市价的六成,雇了数千名的妇人、老人,每天早晚,打扫汴京街道,收拾垃圾,然后通过轨道运出城去,填埋到那些因为取土烧瓷等活动而挖出来的大坑里。



       在贾种民的这些作为下,汴京城的市容市貌,焕然一新。



       主要街道,再也没有垃圾遍地,污水横流的场面。



       交通也大大改善,很少再出现太平车一堵就是半个时辰、一个时辰的事情了。



       有意思的是,贾种民做这个事情,御史台的乌鸦们,纯当没看到,不发一言。



       韩绛知道,这是因为街道司同时还负责着,官员官署、官舍、官廨门口的清扫与垃圾转运,并向官员廉价提供包括但不限于浆洗衣物、修理家具、清理家宅等服务。



       所以,街道司的名声,在士林中很好。



       好多人都称赞,贾种民是士大夫中的楷模,是君子人物。



       而乌鸦们的自我定位,从来都是很准确的。



       为‘民’请命!



       既然士林都说贾种民是楷模,是君子。



       同时官家也比较欣赏和喜欢对方。



       那么就没必要自己给自己找不痛快了。



       想着这些事情,韩绛听到了不远处的御廊下,有着熟悉的乡音在叫卖:“熏鸡,正宗的颍昌熏鸡,专门从颍昌熏制后,运入京中的上好熏鸡……”



       韩绛的乡愁,顿时就被勾了起来。



       他虽祖籍是真定的,但祖辈就已经迁居开封府。



       而他父亲常年在颍昌为官,包括他在内的兄弟,基本都是在颍昌度过的童年。



       故此,韩绛在告身上写的本贯是:颍昌府长社县。



       勒住马儿,韩绛将一个元随唤到身边,嘱咐对方:“且去为老夫买些颍昌熏鸡来!”



       他自是在家中吃了些东西,才来上朝的。



       可他已经老了,吃不下多少东西。



       而大朝会又是需要站在殿中一直到结束,还需要进行各种繁琐的礼仪。



       正好,遇到有人在卖颍昌熏鸡。



       而他年轻的时候,最爱吃的就是颍昌的熏鸡了。



       如今,已许多年没有尝过颍昌的熏鸡味道了。



       是该好好尝一尝了。



       元随领命一声,便跑步去到御廊下。



       韩绛则骑着马,带着人继续向前。



       远方的宣德门下,数不清的灯笼,高高挂在城楼下,城楼上,更燃着篝火,将那宣德门映得如同白昼。



       而远远的,宣德门下排队的文武官员们乃至于外戚、勋贵、宗室成员,看到韩绛的队伍,都已自动自觉的避让到一旁。



       这就是大宋宰相的威权!



       上朝,礼绝百僚!



       在道,群臣避道!



       除了天子和两宫外,哪怕是皇子,在宰相面前,也需要避让,需要行礼,需要敬重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