加入书签

移除书签

设置背景

上一章

章节列表

下一章

151、七进皇宫,十荡十决,徐贞观一笑倾城(月初求保底月票)

作品:《 女帝座下第一走狗

       哗——



       当赵都安侃侃而谈,于公堂说出整个计划,并拿出相应证据。



       整个公堂内外,人群发出了今日以来,空前的喧声,那是难以言喻的震撼。



       非是不够气定神闲,实乃反转太多,太密,原本以为,赵都安行将倒台,是最后的挣扎。



       却不想,赵都安完美自证清白,反而将了周丞一棋。



       然而,这竟然还不是结束,伴随两名缉司七日返京,千里取证,赵都安露出獠牙,朝周丞递出了诛心的一刀。



       “竟可以这般……所以,今日的一切,难道都在他的计算中?”



       “好一招釜底抽薪,周廷尉只怕完了。”



       “这位赵使君到底是哪里冒出的?之前一年,怎么都只说是草包一个?”



       “多事之秋,朝堂又要有重臣倒下了么?短短数月而已……”



       议论纷纷,不少人望向赵都安的背影,心底暗暗发寒。

一秒记住m.quanzhifashi。com

       若说之前的几次,他们都只是听到传言。



       那今日,亲眼目睹赵都安的手段后,可想而知,赵都安这個名字,将会真正意义上,进入朝堂大人物们的眼帘。



       而不只是如之前,被视为替大人物冲锋陷阵的小卒看待。



       这种身份的转变,看似不起眼,实则意义重大。



       就如打工皇帝,终归也只是员工,而哪怕只是一个很小公司的老板,也已跨入资本家行列。



       棋手,棋子,一字之差,谬之千里。



       经此一役,赵都安已有了“棋手”的身份,虽仍旧小的可怜,但某种程度上,已与真正的朝臣有了平等对话的资格。



       “啪,啪,啪。”



       袁立抚掌赞叹,眼眸中带着惊叹之色。



       当日,赵都安做出选择,要独自与周丞掰手腕时,这位大青衣并不看好。



       毕竟实力过于悬殊,当赵都安入狱后,他反而看出些许胜的希望,但仍不笃定。



       直到此刻,尘埃落定。



       虽说那些证据还要验证,但既然是陛下要周丞死,那证据已如此完整下,周丞如何能不死?



       “砰!”



       刑部尚书也起身,拍下惊堂木,止住喧哗声。



       看向周丞,见其一语不发,索性也不看他,宣布道:



       “案情重大,因主审官涉案,本官以刑部尚书之权责,暂拘押大理寺卿周丞,以候陛下亲审!”



       “还有大理寺丞等人,先收押才稳妥。”赵都安突然补刀。



       刑部尚书欣然颔首:“理应如此!”



       何正失魂落魄,跌坐在地。



       袁立洒然一笑,补了句道:



       “莫要忘了正事,呵,本官宣判,苏红玉一案清晰,犯官赵都安无罪释放,可有人异议?”



       哪里有人应答?



       袁立挥手:“退堂!”



       当下,有官差上前,解开赵都安镣铐。



       年轻御史一挥手,更有人捧着托盘过来,上头赫然是赵都安的衣裳叠放整齐。



       竟是早准备好了,似是袁立早预料到一般。



       而伴随退堂,外头的人群也飞快散去,许多人小步奔跑,急着将这件大事,尽快通知出去。



       可想而知,若薛琳真的翻案,那牵扯进去的,将远不止一个周丞,当年涉及其中的许多官员,还在朝中。



       生死如何,却都要看女帝的心情了。



       “大人!”



       钱可柔逆着人流,跑进大堂,圆脸上洋溢笑容,然后拍了下额头,好似想起来般,忙从怀中取出“太虚绘卷”,物归原主。



       其余梨花堂锦衣,则将赵都安团团围住,表达喜悦,一片喜气洋洋。



       马阎躲在人群外头,没去凑热闹。



       靠坐在椅子上,看着一派大理寺一方如丧考妣,对比这边笑容,不禁啧啧称奇,扭头看向孙莲英,突然说道:



       “你是不是早知道了。”



       孙莲英笑呵呵装傻:



       “知道什么?咱家就是来凑个热闹,不掺和你们的事。”



       马阎见状,却愈发笃定了,忽然反应过来:



       “陛下是不是也知道?”



       孙莲英没吭声。



       当日,赵都安托他向女帝送上两样东西,一个是摄录卷轴,是复制了那场对话,以此给女帝证明清白。



       一个是奏折,赵都安简要写明,周丞要借王山来对付自己,希望女帝帮忙演戏,顺水推舟,他好将计就计。



       所以,女帝是知道赵都安的“清白”的,也知道赵都安要将计就计,坑周丞一把。



       但女帝一来,尚不知进展如何,不知赵都安以身入局,现下是否已自证清白。



       更重要的是,奏折中,并未提及薛琳一案。



       所以,女帝并不知道,赵都安已经利用旧案,几乎扳倒了周丞。



       因此,怎么说呢。



       女帝知道一点,但不多……



       “袁公?”



       人群中,赵都安看向走来的袁立,正要道谢,却见袁立摆了摆手,笑道:



       “这里不是寒暄的场合,你现在,该去另一个地方。”



       他眨了眨眼,竟有一瞬间的老不正经。



       仿佛在说:



       快去吧,快去陛下跟前人前显圣。



       “多谢袁公提醒。”



       赵都安深知,在职场上,很多时候,做得好,不如汇报的好。



       所以,他才不是喜欢人前显圣,纯粹是要将每一次在领导面前表现的机会把握住。



       “不好,记得方才我丢出卷轴,周丞准备退堂的那阵,好像有个宫中来监督的小太监跑出去了,怕是以为审问结束,忙着进宫汇报了……”



       不过,赵都安转念一想,又觉得问题不大。



       小太监跑的太早,并不知道后续的这一节,奏折中也没写,所以贞宝对于我翻薛琳案的事还尚不知晓……



       稳妥。



       赵都安匆匆换了衣服,借了张晗的马,扬鞭,朝皇宫奔去。



       ……



       ……



       与此同时。



       皇宫中,大虞女帝今早迎来了一位客人。



       御花园内,池塘边的凉亭中。



       徐贞观纤细白皙的玉指从棋盒中,捏出一枚白子,望向棋盘对面的老人,说道:



       “……所以,太师您实在是误解他了,赵都安并非外界传言中那般,往日种种行迹,乃是刻意自污罢了。”



       她口中的“太师”,自不是旁人。



       乃是大虞朝文坛举足轻重的泰斗,亦是元老级重臣,朝中“三公”之一,顾命大臣,与逆党太傅庄孝成曾并称“南庄北董”。



       现如今,执掌翰林院,任职三品“翰林院承旨大学士”的朝中顶级清贵的董太师。



       作为昔年,三皇女时,曾教授女帝学问的“授业恩师”,董太师是彻头彻尾的“皇党”。



       亦是女帝初登基时,朝中最为支持的一股力量。



       因而,虽因年岁早已大了,难以负担重要职位。



       但这位耄耋老人,在女帝眼中,仍有举足轻重的地位。



       也因此,才委以重任,由其牵头选人,组建“新内阁”。



       今早,董太师入宫,再度劝谏她亲贤臣,远小人。



       显然又是不知从哪个学生口中,听到了关于赵都安的坏话。



       无奈之下,徐贞观只好如此解释。



       董太师约莫七八十岁,身穿绯红大学士官袍,须发皆白,面如重枣。



       因保养得当,神完气足,饶是白发苍苍,但一双老眼依旧锐利有神。



       这时执黑棋落子,紧皱的眉头略有舒展,说道:



       “若如陛下所说,此人品性,倒不如老臣那些学生说的那样败坏。”



       徐贞观颔首道:



       “翰林院学子读圣贤书,受太师熏陶,嫉恶如仇,闻听他名声恶劣,由此不喜,倒也正常。”



       董太师摇头道:



       “可老臣却听闻,此人近日入了台狱,似涉及一桩女子案件……



       若记得不差,今日便是三司会审。由此可见,纵使不如传闻那般败坏,却也远不及君子。



       纵使此人是个能吏,但终归也只是个不懂读书的粗鄙军卒出身,权势越大,越难守本心……陛下莫嫌老臣唠叨……”



       徐贞观苦笑。



       心知董太师虽忠心耿耿,怎奈何对武人向来有强烈偏见。



       或说的更准确些,是对读书人以外出身的官僚,都不怎么看得上。



       当年与太监王震敌对,最早的起因,便是王震对翰林院指手画脚。



       董太师大怒,于先帝面前斥责宦官不学无术,由此结怨。



       赵都安禁军士卒的出身,也是京城读书人敌视他的原因之一。



       董太师对武人偏见由来已久,徐贞观也不好说什么。



       但听他提起三司会审,不由看了眼天色。



       心想,若一切顺利,此刻公堂上,那小禁军只怕已洗脱了嫌疑吧?



       只是,那画轴上所记录,周丞说话太过谨慎,想要以那只言片语,定一个“谋害朝廷命官”的罪名,却是还不够稳妥。



       不过,那小禁军能做到这一步,以身入局,将周丞拖下水来,已经很不容易,自己又岂能不满苛责他?



       虽罪名还不很够,但他也尽力了……这还是一切顺利的前提,那周丞宦海沉浮多年,却还未必上套。



       想着,徐贞观有些走神。



       “陛下?”董太师不禁呼唤。



       徐贞观恍然回神,正要说话,忽然远处御花园小径中,一名年轻太监小碎步跑过来,气喘吁吁。



       来到近前,将匆匆于公堂上记录下的纸张呈送上去:



       “禀陛下,三司会审退堂,审案经过,皆录于纸上。”



       结束了么?



       徐贞观眸子一亮,抬手接过那薄薄的几张纸,纤纤玉手拂过,纸张翻飞。



       从那些记录中,好似亲眼目睹,赵都安如何绝地反击,面对诸多不利证据,翻手脱罪,反将周丞一军的全过程。



       虽记录寥寥,却比话本还精彩。



       徐贞观看到最末,嘴角微微上扬,这一笑,倾城倾国,御花园也好似明亮如春神降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