加入书签

移除书签

设置背景

上一章

章节列表

下一章

第三百一十八章第一批军户

作品:《 家族崛起:从当爷爷开始

       余通海听完后,心里升起了很多疑问,“大人,这个腾龙卫海贸船队是?”



       “是一支属于腾龙卫的海贸船队,以后腾龙前卫的水师的主要职责就是护卫商船出海贸易!”杨正山淡淡的说道。



       “啊!”余通海满脸错愕。



       水师护卫商船去贸易!



       可以这样吗?



       杨正山望着他,认真的说道:“没错,腾龙卫的水师本来就是为了护卫商船建立的!”



       他最初的目的只是为了进行海贸而已,可皇帝老儿却让他单独设立腾龙前卫,建设水师。



       建水师没问题,但海贸之事还是根本。



       一直没说话的薛平突然说道:“腾龙卫出海贸易是陛下同意的!”



       杨正山眉宇一挑,意外的看向薛平。



       他没想到薛平会知道这事。

http://m.quanzhifashi.com首发

       皇帝老儿确实同意了腾龙卫进行海贸的事情,不过那是杨正山耍了个心眼,把建立水师和进行海贸放在了一起。



       皇帝老儿大概只重视了水师之事,估计根本没有在意海贸的事情。



       但不管如何,这确实是皇帝老儿同意的,那奏折上可是有皇帝老儿亲笔御书的‘准’字。



       余通海心中一凛,他感觉这腾龙卫的情况似乎有些复杂。



       先不说腾龙卫的编制是严重超编的,一个卫应该有五千六百军户,可是腾龙卫却有着一万多军户。



       不但如此,接下来中军都督府还要给腾龙卫补充一万军户。



       哪怕是把腾龙前卫分离出去,腾龙卫依然是三个卫的规模。



       这显然是不合常理。



       还有单独建立水师,还要进行海贸。



       这就更不合理。



       辽东地区也不是没有水师卫所,为何突然要让腾龙卫组建水师?



       仔细想想,腾龙卫处处透着古怪。



       余通海的想法是对的,腾龙卫确实是有很多不合常规的地方,而这些不合常规的根源是因为庆王。



       他不知道庆王,自然无法捋清头绪。



       而薛平多少了解一些内幕,所以他知道腾龙卫的不寻常是不能深究的。



       好在余通海是個聪明人,知道有些事情不是他能够探究的,所以在察觉古怪后,他也就不再细问,只是说道:“那接下来需要下官做什么?”



       杨正山心中早有计较,说道:“接下来你们各自负责一部分腾龙前卫的事务!”



       “乌重辙乌大人之前就是腾龙前卫的指挥佥事,腾龙前卫的屯田之前都是他负责的,接下来屯田之事依然由他负责!”



       “余大人有丰富的海战经验,也是我们之中最擅长海战的人,所以我希望余大人能担负起将士们施展训练的重担。”



       “薛大人有家学渊源,只是经验略显不足,不过我们现在非常需要正规的航海和海战的知识,我需要薛大人整理一套关于航海和海战的练兵纪实!”



       “呃,薛大人看过练兵纪实吗?”



       薛平双眸一亮,说道:“下官看过,还看过三十六计!”



       “嗯,水师训练也许有一套练兵纪实,不过可惜本将军对水师了解不多,所以希望你能和余大人编写水师训练的练兵纪实!”杨正山道。



       “下官明白,下官定会竭尽所能,不会辜负将军的期望!”薛平有些兴奋的说道。



       《练兵纪实》他自然是看过的,如今《练兵纪实》已经得到了朝堂绝大多数武官的认可,虽然这本书算不上什么绝世经典,但对将领们训练士兵有着非常好的指导作用。



       但凡能严格按照上面的方法来练兵,那所练出来的新兵就不会太差。



       所以如今《练兵纪实》的流传是非常广的,比《三十六计》要广的多。



       不过《练兵纪实》没有水师篇,之前薛平研究《练兵纪实》的时候还为此感到惋惜,没想到现在杨正山居然让他来编写水师篇



       这让他感到兴奋不已。



       那可是《练兵纪实》,如果他能参与编写水师篇,那对他来说绝对是一件名利双收的好事。



       “嗯,那就这样安排吧,余大人可有异议?”杨正山又看向余通海。



       “没有,下官谨遵指挥使大人安排!”余通海很识相的说道。



       ……



       余通海和薛平的到来,意味着腾龙前卫水师的组建也迈入了正规。



       承平三十年九月初。



       中军都督府送来了第一批军户,整整三千户军户。



       这些军户都是从大荣中部一些地区搬迁过来的,最近几年,大荣中部十余府是连年干旱,致使民不聊生,所以朝堂一直都在迁移这些百姓。



       之前有不少百姓都迁去了重山镇的复州,也就是之前的复山城。



       现在迁移百姓来腾龙卫充实军户,其实也是顺手为之,不算什么麻烦事,所以中军都督府的行动还算迅速。



       三千军户来到腾龙卫,立即被分散安排到各千户所和各屯堡。



       卫司衙门早就做好的准备,也早就为他们建造好了房屋,甚至已经给他们规划好了屯田,不过今年他们是无法耕种了。



       李启成是此次搬迁过来的一个普通军户,他原本是大荣中部横山府的一个普通农户,横山府连续三年大旱,去年更是颗粒无收。



       朝堂虽然多次赈济,但依然有不少人饿死了,也有不少人踏上了踏上了逃亡之路。



       李家原本还算富裕,虽然不是富户,但也是个小地主,有良田两百多亩,可是依然没有抗住连年大旱,致使他们最终不得不接受官府的安排进行搬迁。



       由农户转成军户,李启成是非常不愿意的,可是为了能让家人吃饱饭,为了能够有一份安稳的日子,李启成就算是再不愿意也不得不接受现实。



       本来他们是要去苦寒之地的复州,在路上他们就听说复州有多冷,有多荒凉,这让不少人偷偷的脱离的队伍,又跑了回去。



       李启成也有过回去的念头,不过看看自己三个儿子,四个闺女,他最终放弃了回去的想法。



       原因很简单,回去肯定会有人饿死,而前往复州可能还有一口饱饭。



       为了能让子女们不被饿死,他只能跟着队伍不断前行。



       不过他们在半道又收到了消息说不去复州了,改为去腾龙卫。



       他们也不知道腾龙卫是什么地方,心里也麻木了,反正官差们如何指挥,他们就如何做。



       就这样,他们拖着几近于油尽灯枯的身体来到了腾龙卫。



       刚刚进入腾龙卫的地界,长长的队伍就出现了一阵阵骚动。



       之前负责管理他们的官差很快就离开了,取而代之的一队队军容整洁,姿态肃然的士卒出现在他们左右。



       同时还有一阵阵米粥的香味从前面传来。



       “爹爹,有粥!”



       李启成的小儿子李三郎闻到了米粥的香味,原本萎靡不振的样子顿时振奋起来,双眼冒光的朝着前面张望。



       三千户百姓,差不多有一万五千多人,这么多人赶路,哪怕官府给他们分发食物,他们大部分人也是吃不饱的,甚至不少人已经饿的奄奄一息了。



       李启成也闻到了粥的香味,朝着前面张望,不过他们差不多处在队伍的中间部分,根本看不到前面是什么情况!



       “老实点,排好队,敢乱动者,格杀勿论!”



       人群中出现骚动,左右的将士立即出声呵斥道。



       迁移百姓可不是一件轻松的活,长途跋涉,缺衣少食,甚至有时候连喝水都是问题,很容易出现骚乱。



       这一路上他们过来可一点也不太平,不知道惹出了多少麻烦。



       不过腾龙卫将士们手中的刀枪还是很有威慑力的,在一阵阵呵斥声中,这些百姓都安分了下来,只是不停地朝着前面张望。



       而在最前面的官道上,数十口大锅摆成一排,熬着米粥,不少百姓已经领到了米粥,正蹲在地上吸溜溜的喝着。



       “赶紧喝,喝完去登记造册!”



       有将士在维持着秩序,将一家家百姓朝着前面赶。



       而整个队伍以缓慢的速度前进着,大约等了一个多时辰,终于轮到了李启成一家子。



       李启成看着那一锅锅米粥,已经不知道吞咽了多少次唾沫。



       “一人一碗,不能抢,明白吗?”



       “明白明白!”李启成连连点头,“大人,这是我儿子,我女儿,还有我娘子!”



       “放心,一人一碗,每个人都有!”负责分粥的士卒抬头看了他一眼,随意的说道。



       “谢谢大人,谢谢大人!”李启成端着满满的一大碗粥,惊喜万分,连连道谢。



       “快点往前走,后面还有很多人等着呢!”



       旁边的士卒却是催促起来,李启成连忙带着家人往前走,一边走还一边吸溜碗中的米粥。



       “爹,这粥好稠!”李大郎已经是个十六岁的大小伙了,几个吸溜就把一碗米粥灌倒肚子里了。



       李启成闻言朝他看了一眼,将自己手中的小半碗粥递给他,“爹吃饱了,你吃吧!”



       李大郎看着半碗粥,吞咽了一下喉咙。



       半大小子饿死老子。



       这一碗粥虽然稠密,但远远不能填饱李大郎的肚子。



       “还是给娘喝吧!”李大郎看向后边面容枯槁的妇人。



       “不用了,四丫头喝不完,我也吃不了这么多!”李氏有气无力的说道:“当家的,还是先收起来吧,以后的日子还不知道怎么过呢!”



       说着,她就从身后的包裹里掏出一个小瓦罐!



       李启成一想也对,他们初来乍到,也不知道官府怎么安排,万一只有一顿饱饭,那他们以后岂不是要饿肚子?



       想到这,他们就把剩余的米粥装在了小瓦罐中,而周围像他们这样做的百姓不在少数。



       也就在这时,他们随着人流来到了一张案桌前。



       “户主!”



       案桌后坐着一个将士,正伏案书写着,两侧还有两个将士帮他研墨,整理册子。



       “李启成!”



       “原籍地!”



       “横山府勉县河上村!”



       “家有几口!”负责登记的将士抬起头来。



       “九口!”李启成紧张的回道。



       将士看了看李启成身后的男男女女,微微颔首,“不错!”



       像李家这样的人家的确可以称赞一句不错。



       原因很简单,李家没有老人,子女众多,特别是还有一个刚刚成丁的少年,一个快要成丁的少年,这是可以直接从中挑选兵丁的人家。



       将士把李家的情况简单的记录了一下,然后拿出一块木牌,在上面写上了李家的人口情况,递给李启成,说道:“以后你们就是南岭屯的军户了,继续往前走,那边有南岭屯的人等着你们!”



       “是是是!”李启成接过木牌,带着身边的孩子继续往前。